[实用新型]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钻探作业平台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661468.5 | 申请日: | 2015-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02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 发明(设计)人: | 刘计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B17/00 | 分类号: | E02B1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沈金美 |
| 地址: | 2004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海上 潮间带风 电场 钻探 作业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电场钻探作业平台,特别是涉及一种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钻探作业平台。
背景技术
海上(近海)潮间带风电场,一般特指沿海地区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海陆过渡带风电场。位于潮间带的海水通常表现为有水、无水之间的频繁交替变化。潮间带海域范围的大小与地形的坡度大小(陡缓)密切相关,位于缓坡地段的潮间带最宽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
目前,海上潮间带风电场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该海域的勘察受限于非海、非陆的特殊环境,传统的海域钻探、陆域钻探均无法正常实施,难以形成统一、成熟的勘察手段。同时,在海上潮间带风电场的建设过程中,钻探设备需置于稳固的基础上,以排除因潮水水位动态变化的带来干扰,从而才能正常作业。现有技术中在海上潮间带风电场的建设过程中,有以下几种钻探作业方式及钻探作业平台:
(1)围堰式原地作业。该作业方式需首先在钻孔的周围构筑高于高潮位的围堰,以保护钻机在无潮水干扰状态下在陆上实施原地作业。该作业方式中临时建设的围堰存在工程量巨大,前期准备时间较长,且不经济等缺陷。
(2)堆积体式平台作业。该作业方式需首先构筑高于高潮位的堆积体或墙体,并在其上部搭设平台进行钻探作业。该作业方式中的堆积体式平台同样存在临建土方工程量大、前期准备过长等问题。
(3)浮箱组合平台作业。该作业方式采用钢浮箱组合平台进行钻探作业,因钢浮箱组合平台易受波浪动荡影响,从而导致在钻探作业时稳定性较差,钻探质量保障率低。
(4)移动箱体式甲板作业。该作业方式中的移动箱体式甲板的组装和拆卸等操作复杂,缺少作业机动性和灵活性,对于潮间带特殊海域的短期海上钻探适应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所需工程量小、施工周期短、使用时稳定性高的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钻探作业平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钻探作业平台,包括若干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侧支撑框架、以及安装在侧支撑框架上端且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承重框架,所述侧支撑框架和第一承重框架均由多根钢管连接而成,所述侧支撑框架的下端坐落在地基上。
优选地,所述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钻探作业平台呈方形体状,包括两个前后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支撑框架和两个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支撑框架,两个第一侧支撑框架和两个第二侧支撑框架构成所述侧支撑框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包括多根上下分布且左右延伸的第一连接梁和多根左右分布且上下延伸的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包括多根上下分布且前后延伸的第二连接梁和多根前后分布且上下延伸的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一连接梁、第一支撑腿、第二连接梁和第二支撑腿均为钢管,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的下端坐落在地基中。
进一步地,所述地基中预埋有混凝土垫块,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下端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混凝土垫块固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若干根由钢管构成的斜支撑管,所述斜支撑管的上端与侧支撑框架的上端固接,斜支撑管的下端坐落在地基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在侧支撑框架中部的第二承重框架、以及安装在侧支撑框架下部的第三承重框架,所述第二承重框架和第三承重框架均由多根钢管连接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重框架、第二承重框架、以及第三承重框架均包括多根前后分布且左右延伸的横承重梁、以及多根左右分布且前后延伸的纵承重梁;还包括多根上下延伸且贯穿第一承重框架、第二承重框架和第三承重框架的第三支撑腿,多根第三支撑腿分别位于多根横承重梁和多根纵承重梁的多个连接交点处,且第三支撑腿的下端坐落在地基上,所述横承重梁、纵承重梁和第三支撑腿均为钢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重框架上铺设有承重木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重框架的外周围安装有向上延伸的安全防护围栏。
进一步地,所述侧支撑框架和第一承重框架上均设有由两根钢管交叉连接构成的剪力撑。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钻探作业平台,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钻探作业平台,利用侧支撑框架支撑起第一承重框架,同时,侧支撑框架和第一承重框架均由多根钢管连接而成,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所需工程量小、施工周期短;另外,侧支撑框架的下端坐落在地基上,使得本实用新型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钻探作业平台使用时不会随潮水涨落而出现浮动,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钻探作业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614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