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鱼养殖智能加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660790.6 | 申请日: | 2015-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69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 发明(设计)人: | 齐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鑫华智联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K63/06 | 分类号: | A01K63/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101 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高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养殖 智能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适用于鱼养殖作业的加热装置,属于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鱼养殖智能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冬季鱼养殖最重要的一个管理因素是温度的控制。水族箱等养殖鱼缸加热器材的种类有很多,有水族箱内用加热棒、水族箱外置恒温加热器、缸内电子恒温器和底部加温,若加热棒的性能不好的话,危险性就非常大,尤其是当加热棒处于非正常的“工作”时,水会很快变热,甚至沸腾而烫死鱼,高温使玻璃缸也有可能爆裂,相反,加热棒没有正常加热,会导致水体温度过低,温度太低,会发生鱼冻死,所以要将温度始终控制在适合鱼生长的范围内,尤其是涉及热带鱼。
目前采用“电阻丝等加热体+测温装置+控温装置”的方式,电阻丝随着使用时间不断老化或烧断,测控温装置可能发生差错或失灵,都会导致鱼被冻死或被加热致死。而且目前多采用的加热棒方式,导致水体的温度不均匀,导致水体温度不均匀,需要通过水流循环均匀水温,又造成热量损失,耗能较高,且不利于鱼的生长。
根据热上冷下的原理,如果将加热源置于水体底部,且加热源安全性高,能够长期不断电使用,将使水体温度均匀,保持恒温,大大提高所养殖鱼的生长和发育。因此,本公司设计的高效、智能化加热设备,具备高度安全性,使用寿命长,具备自动变功率恒温加热,就很有必要,而且耗能率大幅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用性强、安全稳定、结构简单的一种新型鱼养殖智能恒温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鱼养殖智能加热装置,包括顶盖(1)、纱网(2)、出水口(3)、毛刷(4)、控制面板(5)、PTC加热器(6)、入水口(7)、输氧口(8)、缸体(9)、底托(10)、温度探头(11)、保温层(12),所述顶盖(1)内设置有纱网(2),缸体(9)左侧设置有入水口(7)、输氧口(8),左侧设置有出水口(3),缸体(9)内部下方设置有毛刷(4),外部前端设置有控制面板(5),缸体(9)底侧设置底托(10),底托下侧安装有PTC加热器(6),PTC加热器(6)与底托(10)紧密相连,PTC加热器的数量根据底托面积决定。
所述控制面板(5)上设置有开关以及显示屏。
所述缸体(9)下端设置有底托(10),底托(10)选择导热效果好的金属等材质,下方设置有PTC加热器(6)若干,PTC加热器(6)对底托(10)进行均匀的面加热。
所述缸体(9)高度的中部设置温度探头(11),温度在控制面板(5)上显示。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基于所采用的PTC加热元件具备高稳定性,PTC元件固定在铝壳内形成加热器,PTC元件不存在氧化温度,故不需要传统加热的密封等工艺,能够长时间不断电使用,使用寿命长;PTC加热器根据水体温度的提高或降低,相应降低或提高加热功率,保持水体的温度,不需要额外的测控温设备来控制,安全可靠;PTC在临近自身居里温度后,电阻骤升104—108,杜绝了水体过温加热的问题;采用底部的面加热方式,整体水体的温度均匀,提高鱼类的生存条件。根据养殖缸体尺寸和加热的功率要求等条件,加入不同数量的PTC加热器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结构图。
图中:
1、顶盖;2、纱网;3、出水口;4、毛刷;
5、控制面板;6、PTC加热器;7、入水口;8、输氧口;
9、缸体;10、底托;11、温度探头;12、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1、2、3所示,一种新型鱼养殖智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1)、纱网(2)、出水口(3)、毛刷(4)、控制面板(5)、PTC加热器(6)、入水口(7)、输氧口(8)、缸体(9)、底托(10)、温度探头(11)、保温层(12),所述顶盖(1)内设置有纱网(2),缸体(9)左侧设置有入水口(7)、输氧口(8),左侧设置有出水口(3),缸体(9)内部下方设置有毛刷(4),外部前端设置有控制面板(5),PTC加热器(6)放置在底托(10)下方,紧密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鑫华智联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鑫华智联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607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触媒灭蚊器
- 下一篇:一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RIE制绒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