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后背门内板及汽车后背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58561.0 | 申请日: | 2015-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04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满意;王岩;林海;周永辉;米志佳;韩二军;李超;张华清;郭浩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10 | 分类号: | B60J5/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彭随丽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后背 门内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背门内板。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装设有该汽车后背门内板的汽车后背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后背门内板均为一体式设计,即后背门锁安装板与后背门内板一体成型,随着汽车后背门弧度越来越大,后背门内板的弧度也逐渐变大,从而使得后背门内板弧度的最高点距离后背门门锁位置最低点的深度加大,并导致后背门内板最深位置处的钣金存在成型开裂的问题。为解决开裂问题,目前多为增加后背门外板支撑板,以减小后背门内板的弧度,但该方案会造成后背门重量的增加。此外,现有的后背门内板,为保证后背门的造型特征,在门锁安装孔上部区域不能设计附件安装点,后背门附件安装点只能设计在后背门内板的两侧区域,这就导致在后背门内板上难以设计减重孔,不利于后背门的轻量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后背门内板,以克服现有后背门内板结构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后背门内板,包括内板本体,在所述内板本体的底部连接设有后背门门锁安装板,在所述后背门门锁安装板上形成有后背门门锁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后背门门锁安装板焊接于所述内板本体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内板本体底部两侧,靠近所述内板本体的边沿处分别设置有附件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附件安装部为呈线状间隔布置的多个。
进一步的,在所述内板本体上于所述后背门门锁安装板和两侧的附件安装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重孔。
进一步的,所述减重孔沿所述内板本体中间线对称分布在后背门门锁安装板两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后背门内板,通过使后背门门锁安装板连接于内板本体上,将后背门门锁安装板与内板本体分拆,而不与内板本体一体成型,从而在后背门内板设计制造中,可单独进行内板本体的加工,然后将后背门门锁安装板连接于内板本体上,并通过调整后背门门锁安装板与内板本体之间的连接结构来保证后背门门锁安装点的设置符合要求,以此能够避免一体成型中因顾及门锁安装点结构而给内板本体加工带来的各种不足。内板本体单独设计制造也便于加工工序的排布,并且也能够使内板本体结构造型趋于简单,从而有利于在其上设计其它结构。
(2)附件安装部靠近内板本体的边沿,以及使附件安装部呈线状布置,可优化内板本体结构,以便于在内板本体上设置减重孔。
(3)内板本体上设置减重孔,可减小内板本体重量,以实现后背门的轻量化设计。两侧减重孔对称分布也有利于提升后背门安装于车身上后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后背门,其包括后背门外板,还包括连接设于所述后背门外板上的如上所述的汽车后背门内板。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背门和汽车后背门内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后背门内板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内板本体的结构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背门门锁安装板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板本体,2-后背门门锁安装板,3-后背门门锁安装孔,4-连接孔,5-减重孔,6-附件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后背门内板,如图1所示,其包括内板本体1,在内板本体1的底部连接设有后背门门锁安装板2,在后背门门锁安装板2上形成有后背门门锁安装孔3。后背门门锁安装板2可焊接于内板本体1上,当然除了焊接,还可经由螺接或铆接等形式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内板本体1的具体结构如图2中所示,在内板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孔4,后背门门锁安装板2即连接于连接孔4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585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