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承重自锁人工关节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58130.4 | 申请日: | 2015-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097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霆;刘朋飞;陈烜;孙洁;何冠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F2/32 | 分类号: | A61F2/32;A61F2/38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0 | 代理人: | 刘晔 |
地址: | 528225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承重 人工关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承重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承重自锁人工关节。
背景技术
承重自锁人工关节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汽车等领域,其采用的原理是当该承重自锁人工关节受到外部作用力时,该装置会自动锁定,当外部作用力撤除时,该装置会自动解锁。如医疗器械领域和机器人领域多采用此种装置模拟人的膝关节等重要部位,一般来讲,膝关节承重自锁原理是当站立受力时全部力量形成一种悬臂杠杆机械作用,它使围绕膝轴的制动轴套变紧,从而将屈膝时作用于膝轴的旋转运动锁住。这样一来,使得从足跟着地到站立期的膝关节具有了防止不自主打弯的功能,解锁的原理是通过足跟着地时将体重传递到假肢并由此传递到膝关节,从而形成促其自动解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由度较好、具有缓冲功能、且可以承重自锁以及自动解的人工关节。
为实现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承重自锁人工关节,包括球杆件和上连接板块,该球杆件安装在球杆件套中,所述球杆件套位于上连接板块中央,所述上连接板块后端设有固定块A和固定块B,承重台通过所述固定块A和固定块B与上连接板块连接,转动轴贯穿所述承重台后端固定在固定块A和固定块B内侧,缓冲球安装在所述承重台的中心位置,与球杆件垂直,所述上连接板块下前端通过弹簧A和弹簧B与承重台的上前端连接,下连接件安装在所述承重台的正下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缓冲球上表面设有向中心塌陷的凹槽,凹槽的大小根据球杆件中活动球的大小设置,能够与活动球下表面完美契合,在球杆件受力时,球杆件中的活动球下压进入所述的凹槽中,可以减缓承重时的受力对活动球的损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球杆件包括承重杆、连接杆和活动球,所述活动球位于球杆件的底端,套封在球杆件套中,活动球上表面通过连接杆与承重杆底端连接,其中承重杆与承重自锁人工关节以外的部件连接,是承重自锁人工关节的受力点,活动球根据受力方向的不同,自动调整整个球杆件的方向,防止摔倒。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承重台为一块呈“凸”字状的合金板,承重台围绕转动轴上下转动的角度范围为0-60°,站立时,下连接件受力,承重台围绕转动轴向上运动,球杆件下压进入缓冲球上表面的凹槽,装置锁止,当足跟抬起时,承重台围绕转动轴向下运动,球杆件脱离缓冲球上表面的凹槽,装置解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簧A和弹簧B在受力时自动收缩,外力撤除时自动伸展;受力时通过弹簧A和弹簧B的伸缩可减缓外力对球杆件的冲击,外力撤除时,上连接板块下前端通过弹簧A和弹簧B与承重台的上前端连接,防止承重台距离上连接板块过大。
上述方案中,承重自锁人工关节站立受力时全部力量形成一种悬臂杠杆机械作用,使得围绕转动轴的旋转运动锁住。解锁的原理是当关节不受力时候,球关杆件不受到上连接台的压力,从而自动解锁。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采用凸凹槽相互配合的机制来实现空间杆件运动轨迹限位,配合更加圆润,可以延长承重自锁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2)采用球形件与活塞原理进行承重自锁以及空间限位来实现装置的限位锁止,缓冲减震作用更佳;3)采用弹性件连接,在屈伸过程中可以实现滚动、滑动运动,具有良好的防止摔倒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球杆件的前视图。
图中:1-球杆件,2-上连接板块,3-弹簧A,4-弹簧B,5-缓冲球,6-承重台,7-球杆件套,8-下连接杆件,9-转动轴,10-固定块A,11-固定块B,12-承重杆,13-连接杆,14-活动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种承重自锁人工关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未经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581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