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强度高抗压救生舱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637371.0 | 申请日: | 2015-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30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如锦;孙喜亮;徐祝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煤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475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抗压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用救生舱体,特别是一种高强度高抗压救生舱体。
背景技术
在煤矿生产中,瓦斯、煤尘爆炸、火灾等事故频发,矿用救生舱可为矿井下遇险人提供一个能有效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同时提供必要生存保障的密闭空间,能够抵御爆炸冲击、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赢得较长生存时间,引导外界救援;具备良好韧性的救生舱体作为防冲击装置则不能实现防冲击的目的,因为高速运动携带有高能的冲击物体打击到舱体顶壁时,由于舱体自身具备较强的韧性,而不会立即将能量向打击点四周释放,因此冲击物体将冲击能量直接作用于冲击点上,导致舱体顶壁受力点受冲击变形,甚至直接被击穿,起不到防冲击的目的;对矿用救生舱内遇险人员会造成进一步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是一种高强度高抗压救生舱体,设计改进救生舱体内支撑装置、抗冲击缓冲装置,增加强度和抗冲击性能,尽可能减少舱体对人体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强度高抗压救生舱体,主要由救生舱体顶壁、救生舱体侧壁和救生舱体底部组成;所述救生舱体底部中心部位设有伸缩式支撑装置,所述伸缩式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基座、顶伸缩支撑柱和一对侧伸缩支撑柱,所述顶伸缩支撑柱设在支撑基座上端面,所述侧伸缩支撑柱设在支撑基座两侧端面,所述支撑基座内设置有控制顶伸缩支撑柱和一对侧伸缩支撑柱实现伸缩运动的动力执行组件;在所述救生舱体顶壁上还设有抗冲击缓冲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顶伸缩支撑柱、侧伸缩支撑柱由一外管和若干内管组成;所述外管与内管等长,所述外管和内管内径依次递减;所述外管的一端与控制顶伸缩支撑柱和一对侧伸缩支撑柱实现伸缩运动的动力执行组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连接端均通过凸起卡扣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抗冲击缓冲装置由支撑体、用于能量存储的隔振器、推板、活塞和液压缸组成,所述液压缸缸体端固定在救生舱体顶壁,液压缸的活塞端处于推板的下方;所述隔振器连接于支撑体与推板之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一种高强度高抗压救生舱体,舱体内设有的伸缩式支撑装置和舱体顶壁设有的抗冲击缓冲装置,在舱体受到重创和挤压时,增强救生舱体顶壁和侧壁的强度和抗压性,有效降低救生舱体自身硬度所带来的局限性;井下发生爆炸,高强度冲击力冲击舱体时,将集中于舱体局部的冲击力通过改进装置的高强度高抗压作用:冲击力迅速从装置扩散至整个舱体;将能量释放,舱体不易变形、破碎;有效提高高强度和高抗压性;具有赢取延长救援时间、高效安全、可靠性高、高强度高抗压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强度高抗压救生舱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强度高抗压救生舱体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附图1、2所示,一种高强度高抗压救生舱体,主要由救生舱体侧壁1、救生舱体侧壁2、救生舱体底部3和救生舱体顶壁4组成;所述救生舱体底部中心部位设有伸缩式支撑装置,伸缩式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基座5、顶伸缩支撑柱6和一对侧伸缩支撑柱7,顶伸缩支撑柱6设在支撑基座5上端面,侧伸缩支撑柱7设在支撑基座5两侧端面,支撑基座5内设置有控制顶伸缩支撑柱和一对侧伸缩支撑柱实现伸缩运动的动力执行组件8;顶伸缩支撑柱6、侧伸缩支撑柱7由一外管9和若干内管10组成;外管9与内管10等长,外管9和内管10内径依次递减;外管9的一端与控制顶伸缩支撑柱和一对侧伸缩支撑柱实现伸缩运动的动力执行组件8固定连接;外管9与内管10连接端均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凸起卡扣连接。
救生舱体顶壁上还设有抗冲击缓冲装置11由支撑体12、用于能量存储的隔振器13、推板14、活塞15和液压缸16组成,液压缸15缸体端固定在救生舱体顶壁4,液压缸16的活塞15端处于推板14的下方;隔振器13连接于支撑体12与推板14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煤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煤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373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脉冲电子围栏报警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自由度多功能排雷工作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