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催化干气制乙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35998.2 | 申请日: | 2015-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60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栾波;王耀伟;崔宁;赵国玺;吴晓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5/073 | 分类号: | C07C15/073;C07C2/6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565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干气制 乙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催化干气制乙苯装置。
背景技术:
用催化干气来制备乙苯是石油化工行业中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但是催化干气中的丙烯易与苯发生反应生成副产物丙苯,需要经过催化干气精制系统脱除催化干气中的丙烯。而脱丙烯需要低温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地脱除催化干气中的丙烯,这就导致了催化干气经过脱丙烯后进入烃化反应器的温度只有25℃左右并且带液量较大(带液量约为1.5%),低温度的催化干气使得反应器各床层的入口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必须依靠提高循环苯的温度(或循环苯的流量),这就增加了加热炉的负荷和燃料气用量,造成能耗的增加。干气中携带的残液进入反应器后容易结焦,影响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及活性。同时装置副产0.35Mpa蒸汽量大(产量约为7t/h),装置自身不能完全利用,造成能量浪费。为了降低干气残液携带量,充分利用低温热源,提高脱丙烯干气进入烃化反应器的温度,降低循环苯加热炉负荷,均匀分布烃化反应器3段干气进料,达到节能降耗及优化催化剂使用目的,必须对烃化干气进料流程进行改造。
基于上述原因,设计发明一种新的催化干气制乙苯装置,就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来一种新的催化干气制乙苯装置,该装置通过增设净化干气旋分器来减少从丙烯吸收塔中出来的净化干气中的带液量;通过在烃化反应器前增设净化干气预热器,用于提高净化干气在进入烃化反应器之前的温度;此外,净化干气预热器的热源来自于该工艺的副产0.35Mpa蒸汽,节约了能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催化干气制乙苯装置,包括催化干气储存罐,催化干气储存罐通过管路i与丙烯吸收塔的下部相连;所述的丙烯吸收塔的上部通过管路j与吸收剂储存罐相连;所述的丙烯吸收塔的顶部通过管路h与净化干气旋分器的上部相连;所述的净化干气旋分器的底部通过管路k与设置在丙烯吸收塔底部的管路相连;所述的净化干气旋分器的顶部通过管路g与管路c、d、e、f相连;所述的管路c、d、e、f分别通向烃化反应器的一段、二段、三段、四段床层;所述的烃化反应器的顶部通过管路b与循环苯加热炉相连;
所述的管路i和管路h汇集于催化干气-净化干气换热器;
所述的管路j上设置有吸收剂冷凝器;
所述的管路i上,在催化干气-净化干气换热器后面设置有深冷器;
所述的管路g上设置有净化干气预热器;
所述的管路的下端与贫吸收剂收集罐相连;
所述的烃化反应器3的底部通过管路a与产物收集罐相连;
所述的管路a、b、c、d、e、f、g、h、i、j、k、l上均设置一个控制阀;
所述的净化干气预热器4上通过另一管路连接该工艺的副产蒸汽,为净化干气提供热量。
使用该装置时,催化干气从催化干气储存罐中出来,沿着管路i从丙烯吸收塔的下部进入丙烯吸收塔中,在进塔之前,催化干气经过深冷器的作用,使温度降低;吸收剂从吸收剂储存罐中出来,沿着管路j从丙烯吸收塔的上部进入到塔内,在进塔之前,吸收剂经过吸收剂冷凝器的作用,使温度降低;吸收剂和催化干气在丙烯吸收塔内完成丙烯的脱除,得到净化干气,净化干气从吸收塔顶部排出,沿着管路h进入到净化干气旋分器的上部,在进入之前,经过催化干气-净化干气换热器,在换热器中低温的净化干气与高温的催化干气完成换热,使得净化干气温度升高,而催化干气温度降低;净化干气进入净化干气旋分器的作用后,减少了净化干气的带液量,处理后的净化干气从净化干气旋分器5的顶部排出,沿着管路g进入到烃化反应器的进料管路c、d、e、f中;而从净化干气旋分器分离出的液体经过旋分器底部的管路k汇集到管路中,并同由丙烯吸收塔底部排除的吸收剂一起沿着管路l进入到贫吸收剂收集罐中;净化干气分别通过管路c、d、e、f进入到烃化反应器3的第一、二、三、四床层,而苯由循环苯加热炉沿着管路b从烃化反应器的顶部进入,完成干气与苯的反应,从而制得了乙苯,得到的产物乙苯通过管路a从烃化反应器的底部排出,进入到产物收集罐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359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