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按键模组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33682.X | 申请日: | 2015-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39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发明(设计)人: | 郭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H04M1/23;H04M1/725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0 | 代理人: | 张婧 |
地址: | 2015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按键 模组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键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掌上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通信和娱乐工具。
目前,电子设备上通常设置有按键,用户可以通过按压按键的方式较为快捷的实现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人机交互,使得按键被使用的次数较多,损坏的几率也越大。然而,按键的软性电路板的固定方式一般是将软性电路板通过黏胶层直接贴附于壳体上,维修时很难直接将软性电路板从壳体上取出,也容易造成软性电路板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模组及电子设备,按键的软性电路板固定在可插拔地设置于壳体的补强钢片上,操作较为简单,且便于后续的维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按键模组,包含:壳体、按压件、补强钢片、以及软性电路板;
软性电路板固定于补强钢片;
壳体包含具有开口的壳本体、以及由壳本体延伸出来的挡墙;挡墙具有至少一个插槽;
补强钢片包含钢片本体以及由至少一端延伸出的一个插片,一个插片插设于至少一个插槽;按压件设置于壳本体的开口处且对应于软性电路板。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含:上述的按键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壳本体延伸出具有插槽的挡墙,软性电路板固定于具有插片的补强钢片上,将插片插设于插槽,利用软性电路板与补强钢片结合的方式,将补强钢片插片插设于插槽,即将软性电路板一起插设于插槽。通过这样的方式,按键的软性电路板固定在可插拔地设置于壳体的补强钢片上,操作较为简单,且便于后续的维修。
另外,插槽的数目为两个;钢片本体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一个插片;两个插片分别插设于两个插槽内,以使得补强钢片与壳体的结合更加牢靠。
另外,钢片本体的厚度为0.15-0.2mm,挡墙上对应于补强钢片的区域的厚度范围是0.5-0.7mm。即,当按压件被按压并接触软性电路版时,钢片本体与部分挡墙共同为软性电路板提供抵持力,从而较好的定位软性电路板,防止其移位。
另外,挡墙上对应于钢片本体的区域开设有让位口;软性电路板固定于钢片本体的内表面,钢片本体的外表面上对应于软性电路板的平面区域与让位口齐平或者从让位口凸出于挡墙,即,仅仅由钢片本体为软性电路板提供抵持力。由于钢片本体的外表面上对应于软性电路板的平面区域与让位口齐平或者从让位口凸出于挡墙,即按键模组的厚度仅由钢片本体的外表面至壳本体的距离决定,从而使得按键模组厚度降低,为电子设备放置更大容量的电池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补强钢片的厚度范围是0.4-0.5mm,从而为软性电路板提供足够大的抵持力,以很好的定位软性电路板。
另外,各插片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凸点,各插片通过至少一凸点抵持于该插片对应的插槽内壁,从而增加了插片与插槽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插片与插槽结合更加牢靠,并且使得按键稳定接地,有效的解决了按键处静电释放的问题。
另外,软性电路板通过黏胶层固定于补强钢片。
另外,电子设备为智能手机;壳体包含前壳体与后壳体;挡墙由前壳体延伸出来且朝向后壳体;开口形成于前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按键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按键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按键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按键模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按键模组,如图1与图2所示。按键模组包含:壳体1、按压件2、补强钢片4、以及软性电路板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336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