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烟风系统及其空气预热器冷二次风入口的导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33634.0 | 申请日: | 2015-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802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徐斌;范旭;李伟科;李东民;李懿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15/00 | 分类号: | F23L15/00;F28F9/2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秦雪梅;刘静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及其 空气 预热器 二次 入口 导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气预热器冷二次风入口的导流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空气预热器冷二次风入口的导流装置的烟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火力发电厂的烟风系统中,锅炉空气预热器是利用锅炉尾部的烟气热量来加热空气的重要设备。空气预热器利用烟气中的热量加热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排烟温度降低,不但减少了锅炉的排烟损失,此外,空气被加热之后送入炉内,使炉内燃料着火迅速,燃烧强烈完全,因而也减少了燃料的损失程度。因此,锅炉空气预热器中烟气与空气的热量交换的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锅炉的效率。
在600MW及以上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机组中,为锅炉提供冷二次风的送风机多采用轴流风机,送风机水平布置在锅炉房水平地面以上。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火力发电厂空气预热器冷二次风入口常采用具有矩形冷二次风道的导流装置或具有圆形冷二次风道的导流装置。如图1-图4所示,图1为一种具有矩形冷二次风道的导流装置在与送风机连接时的结构图,图2为图1的正视图;图3为一种具有圆形冷二次风道的导流装置在与送风机连接时的结构图,图4为图3的正视图。
对于上述两种导流装置所连接的送风机1均采用圆形出口,锅炉空气预热器的冷二次风接口3一般为矩形口,且因为受到空气预热器内换热效率的影响,要求冷二次风进入空气预热器的流速远低于送风机1出口的流速,因此空气预热器的冷二次风接口3的面积与送风机1出口面积相差较大。此外,空气预热器的冷二次风接口3垂直向下,其接口面的标高一般不超过14m。因此,空气进入送风机1后,经送风机1的叶片作用从送风机1的出口水平射出,在冷二次风道2中经过扩散、90°转弯向上流动,再扩散后从空气预热器的冷二次风接口3进入空气预热器内与烟气进行热交换。
由于具有圆形冷二次风道的导流装置具有承压能力强、耗材少和不容易发生振动的优点,则具有圆形冷二次风道的导流装置较于具有矩形冷二次风道的导流装置比较常用。
通常为了提高90°弯头的导流作用,降低气流转弯时的局部阻力损失,需采用缓转弯头,缓转弯头的弯曲半径R至少要大于1D(对于具有圆形冷二次风道的导流装置,D为导流装置的风道直径)。对于常规圆形冷二次风道,冷二次风道2尺寸较大,采取缓转弯头时,气流经过弯头后至空气预热器入口的直段距离较短,气流在离心力作用下会偏向弯头外侧,导致进入空气预热器的气流分布不均;且由于风道在90°弯头后至空气预热器入口的距离过短,导流装置中的扩散管无法满足扩散角需小于20°的要求。在圆形冷二次风道的方案中,90°弯头后的方圆节的扩散角约为40°,这不仅增加了气流扩散时的局部阻力,还使得气流来不及扩散而集中分布在空气预热器接口的中心区域,导致进入空气预热器的气流分布不均。
对于出现上述气流在进入空气预热器时分布不均的现象,由于具有圆形冷二次风道的导流装置的结构特点无法实现在圆形弯管内设导流板来进行导流的作用,因此气流在空气预热器的冷二次风入口处的分布不均问题得不到解决。
因此,如何提高气流在空气预热器的冷二次风入口处的均匀性,以此来提高空气预热器的换热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预热器冷二次风入口的导流装置,该导流装置可以提高气流在空气预热器的冷二次风入口处的均匀性,以此可以提高空气预热器的换热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空气预热器冷二次风入口的导流装置的烟风系统。
一种空气预热器冷二次风入口的导流装置,用于火力发电厂,包括用于与送风机连接的具有一定扩散角度的第一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的出口端为圆形,还包括:
用于分流的具有多根圆形风管的分流件,所述分流件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的出口端连接;
与所述分流件的圆形风管的出口端连接的弯管,所述弯管的数量与所述分流件的圆形风管的数量相等;
与所述弯管的出口端连接的方圆节,所述方圆节的数量与所述弯管的数量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336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离散喷射的合成气喷嘴和燃气轮机
- 下一篇:三废炉给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