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砂体-不整合面-断层输导体系控油运移实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632726.7 | 申请日: | 2015-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825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 发明(设计)人: | 陈中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7227 | 代理人: | 徐艳艳 |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砂体 整合 断层 输导 体系 控油运移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运聚的实验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砂体-不整合面-断层输导体系控油运移的物理模拟装置,通过改变砂体-不整合面-断层的配置关系,从而示踪砂体-不整合面-断层控油运移路径和运移过程。
背景技术
油气从源岩中初次运移排烃后,进入圈闭之前的过程中,在运移通道中经过二次运移进入圈闭。这些主要的运移通道包括输导层(高孔渗砂体)、不整合面、断层以及这3种类型的组合类型。
砂体是盆地油气运移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运移通道。砂体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自然体,在含有非渗透性页岩的剖面中,砂体是地下水和油气的渗透通道(佩蒂庄,1977)。详细研究砂体的分布,延伸和形态特点,对确定有利储油地区有极重要意义(刘宝珺等,1985)。佩蒂庄(1977)就将砂体定义为一个单独而连续的可制图的砂体。《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二下)将砂体定义为沉积砂岩相的总和,属于沉积体系的一部分。田兆成等(2002)则认为砂体是砂砾堆积物所占据的空间形体,它是沉积环境、沉积空间、沉积物颗粒的综合反映,是沉积体系的一部分。按形态可将砂体分为席状的、楔状的(扇状)、带状的和复杂分叉的(何起祥,1978);按成因砂体可分为河流砂体、三角洲砂体、河口湾砂体、海岸砂体、障壁岛砂体、陆棚砂体、湖泊砂体等等(刘宝珺等,1985)。
不整合是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地层缺失所呈现出的一种不协调的接触关系,代表着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和剥蚀事件,是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产物(Adams,1954;程日辉等,1998)。1983年,潘钟祥论述了不整合对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性。蔡春芳等,何登发,刘孝汉等于1995年研究了不整合在塔里木盆地及陕甘宁盆地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付广等(1995)认为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以改善油气的储集空间及性能。不整合面形成时,岩溶作用对不整合面下的储层具有建设性的改造作用,受改造的次生储层,溶蚀孔、洞、缝发育,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艾华国等,1996;吴亚军等,1996)。不整合的存在可提供潜山型、地层剥蚀型和地层超覆型3种类型的油气圈闭(吕修祥,1997)。同时由于不整合面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稳定性的特点,它能够横向连接相互独立的砂体构成有效的运聚通道,时间上存在相对稳定性,所以它是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陈中红等,2002,2003,2007),如Bethke等(1992)研究得出北美ILinois盆地中、西部储层中的油气是以不整合面为运移通道,来源于100km外盆地的最南端。
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可以直接连接烃源岩与圈闭。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是通过其内及其附近的裂缝网络系统进行的,它可使纵向上相距较远的烃源岩与圈闭连接起来,是烃源岩与圈闭之间的桥梁,是油气在纵向上长距离运移的重要途径。如准噶尔盆地内断裂对沟通油源与圈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盆地中烃源岩埋藏深度大,在隆起区往往无烃源岩或烃源岩较薄,其油气主要通过油源断裂来源于两侧的凹陷,在该盆地南缘已发现的齐古油田、呼图壁气田均发育有油源断裂;在该盆地腹部陆南凸起,尽管缺失二叠系主力烃源岩,但是由于其北部的近东西向展布的陆南断裂伸到玛湖凹陷,其南部具有北东向展布的基东断裂插入盆1井西凹陷中,成为油源断裂,构成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将大量的油气引入到凸起上的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由于断层的通道作用,导致了油气在空间上成藏系统的范围与断层的空间展布密切相关,同时断层活动史也控制了油气的主要运聚史。
所谓油气输导体系是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付广等,2001),它是源与藏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键控制因素。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只有经过有效的输导体系才能进入圈闭,形成油气藏(林社卿等,2004)。刘震等(2003)认为输导体系是相对某一独立的油气运移单元含油气系统而言的,是含油气系统中所有运移通道及其相关围岩的总和。不同的含油气盆地具有不同的输导体系,输导体系不同油气运移的方式就不同,而含烃流体的运移反过来又可改造甚至形成新的输导体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327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