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明暗对比光形的车灯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29878.1 | 申请日: | 2015-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4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曾建荣;吴国宾;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捷光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F21V8/00;F21V5/04;F21W10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明暗 对比 车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光导管上设有一凹陷的微结构,达到投射出来的光形具有较大明暗对比度的车灯创新改良。
背景技术
近来,为了提高行车安全对于汽车车灯的照明光形设计,渐渐要求提高照明的对比度;一般用反射面的设计可以将光点聚到旁边,因此可以克服,但利用导光管光导光的技术就会比较均匀,而不易达到光形左右不一样亮的效果,较难符合法规要求,甚至是车灯厂内规。
如中国台湾公告第I338637号的「车灯」新型专利,其结构如其摘要所述:该车灯分别利用一发光组件作为初始光源、一导光组件来计算该初始光源的一发散角度及该发散角度的发光面积,及一透镜组件来提升该发光组件的光萃取效率,用以产生具有预定光形且高光萃取效率的光源,再透过一投射组件来提升该光源的光形对比度,使该车灯得以投射出一高对比度度的明暗截止线。此外,因该发光组件的一发光面可设计为具有一预设形状,因此不需使用其他光学组件即可投射一截面为预设形状的光束,进而有效地提升该车灯的光利用效率。
然而,如图5所示为依前述I338637号「车灯」的发光组件与导光组件绘示的光线路径示意图,即该引证案导光组件的入光面接至该发光组件的发光面,该导光组件接收该初始光源后,经过集光与规则性的导引后仍是平均的向外投射,虽然借导光组件提升了光的利用效率,但是并没有因此使改变其光形与明暗对比度。
如图6所示为现有导光组件导光路径所投射出来照明光形a以及水平维度的光线强度分布曲线b的示意图,虽然,图6的照明光形a在视觉上尚难看出左右明暗有何差异,但由图中的水平维度的光线强度分布曲线b呈现缓和的曲线分布,显示其照明光形a的左右明暗对比差距较小,而无法符合较严格的法规要求。
虽然,车灯的设计上尚可配合一片特定形状的遮光片,使该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透过该遮光片的遮挡,而仅有部分的光线从该投射透镜平行投射出一截面符合法规形状的光束。但是这样一来,因为该遮光片的因素,将会降低整体光利用效率,是为现有车灯结构的缺点之一。
再者,在车灯既有结构上所增设的遮光片又进一步造成结构与组装上的复杂度,而且使重量增加,为其缺点之二。
所以,如何针对现有车灯结构使用遮光片结构造成光线能量损失而降低光利用效率,以及进一步造成结构的复杂与重量的增加,以及使用导管虽提高光利用率却难以调制能量分布等缺点而进行创新改良,是为本实用新型所欲行解决的困难点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具有明暗对比光形的车灯,在不损失既有光线能量情形下又能使投射光形的左右亮区明暗对比差距拉大,以符合更严格的法规要求,具较佳进步性达成;,透过导光体表面提供折射的微结构,避免造成车灯的零件组装的复杂与重量的增加,兼具结构轻量化效果达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明暗对比光形的车灯,包括:
一导光管,具有位于两端的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部,该导光管在出光部前的底面一侧设有一折光槽,该折光槽具有一长斜面与一短斜面,该长斜面位于邻近入光面的一侧。
一投射透镜,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弧状出光面,该入光面相对该导光管的出光部。
以及一发光体,在相对导光管的入光面投射初始光源,该导光管导引部分光线至投射透镜以投射出具有明暗截止线的照明光形,且该折光槽的长斜面导引另一部分光线朝向照明光形的局部区域重叠照射,照明光形的左右亮度成明暗对比。
该导光管包括一导光部并衔接该出光部,且该导光部衔接出光部的相反端为该入光面,该导光部的周侧具有一上导光面、一下导光面以及衔接该上导光面、下导光面的二侧导光面,而该折光槽位于下导光面的一侧,该下导光面在折光槽一侧设一导光凸条,并在折光槽的另一侧与一侧导光面之间设一导光斜面。
该发光体的折光槽与出光部之间的距离大于0.5mm,该折光槽的深度小于导光部厚度的三分之二,且该折光槽的长斜面长度大于短斜面。
该出光部为半球形结构,并具有一球状出光面。
该投射透镜在入光面设有二导光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不损失既有光线能量情形下又能使投射光形的左右亮区明暗对比差距拉大,以符合更严格的法规要求,具较佳进步性达成;,透过导光体表面提供折射的微结构,避免造成车灯的零件组装的复杂与重量的增加,兼具结构轻量化效果达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捷光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捷光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298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