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敏电阻矩阵的气泡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20749.6 | 申请日: | 2015-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54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欣泽;葛良军;莫赫超;刘凤鸣;李听听;姚志鹏;陆道纲;周世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4 | 分类号: | G01N27/04;G01N21/41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黄家俊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半导体激光器 光敏 电阻 矩阵 气泡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多相流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敏电阻矩阵的气泡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流体研究越来越广泛,涉及的学科与技术也不断增加。流体运动情况极其复杂,要认清现象,获得概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检测问题。随着工业生产过程中计量、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流体测量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流体的研究由来已久,对于流体测量的研究,涌现出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测量装置,也发展出了很多种测量方法。总体而言,对于被测目标的测量总是需要基于其某一种可探测的特性才能进行;对于流体来说,最直观的是光学特性,然后是电学特性、声学特性等。
目前,针对流体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电导探针法、高速摄影法;电导探针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电导探针尖端的流体导电性来确定该点介质分布的测量方法,电导探针法存在造价昂贵,标定困难,数据采集量庞大,操作困难的缺点;高速摄影法是对流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影像记录,高速摄影法需要昂贵的器材,存在数据处理难度高、适用性低等缺点;设计一种不使用昂贵的器材、数据采集量小、系统设备要求低、适用性强、设定方便的气泡检测装置以检测气泡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敏电阻矩阵的气泡检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气泡检测装置存在造价昂贵、适用性低等缺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敏电阻矩阵的气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导体激光器与光敏电阻矩阵1、外罩2、不锈钢毛细管阵列3、安全阀4、气箱5、水泵6、气泵7、第一调节阀8、第一软管9、第二调节阀10、第二软管11、防水密封层12、进水口13、进气口14;具体为外罩2内嵌有半导体激光器与光敏电阻矩阵1,不锈钢毛细管阵列3顶部在外罩2内,不锈钢毛细管阵列3底部穿透防水密封层12,外罩2与防水密封层12密封连接,气箱5与防水密封层12密封连接,水泵6输出口连接第一调节阀8,第一调节阀8通过第一软管9与外罩2的进水口13相连,气泵7输出口连接第二调节阀10,第二调节阀10通过第二软管11与气箱5底部的进气口14相连,安全阀4安装在气箱5上。
所述半导体激光器与光敏电阻矩阵1由3-6个层面构成,相邻层面之间的间隔为2-3cm,每个层面均由半导体激光器和光敏电阻组成;在每个层面中,半导体激光器与光敏电阻按照1对1的轴对称关系进行位置分布。
所述外罩2的横截面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出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敏电阻矩阵的气泡检测装置,可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准确检测气泡通过情况;该气泡检测装置具有成本低、适用性强、数据采集量小、设定方便等优点,能够实现气泡位置的精确测量及标定,对两相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敏电阻矩阵的气泡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2为半导体激光器与光敏电阻矩阵中单一层面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标号:1-半导体激光器与光敏电阻矩阵、2-外罩、3-不锈钢毛细管阵列、4-安全阀、5-气箱、6-水泵、7-气泵、8-第一调节阀、9-第一软管、10-第二调节阀、11-第二软管、12-防水密封层、13-进水口、14-进气口、15-半导体激光器、16-光敏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敏电阻矩阵的气泡检测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敏电阻矩阵的气泡检测装置示意图,包括半导体激光器与光敏电阻矩阵1、外罩2、不锈钢毛细管阵列3、安全阀4、气箱5、水泵6、气泵7、第一调节阀8、第一软管9、第二调节阀10、第二软管11、防水密封层12、进水口13、进气口14;具体为外罩2内嵌有半导体激光器与光敏电阻矩阵1,不锈钢毛细管阵列3顶部在外罩内,不锈钢毛细管阵列3底部穿透防水密封层12以保证外罩2内部与气箱5之间可有气体流通,外罩2与防水密封层12密封连接,气箱5与防水密封层12密封连接,水泵6输出口连接第一调节阀8,第一调节阀8通过第一软管9与外罩2的进水口13相连,气泵7输出口连接第二调节阀10,第二调节阀10通过第二软管11与气箱5底部的进气口14相连,安全阀4安装在气箱5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207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