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大板式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15168.3 | 申请日: | 2015-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879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温宝东;王鹤峰;孙月芝;王北平;李国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中能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陈润明 |
地址: | 15006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大 板式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具体涉及一种超大板式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板式热交换器是目前很多行业普遍使用的热交换器,高效传热波纹板片以叠加的形式装在固定压紧板、活动压紧板中间,然后用夹紧螺栓夹紧而成。板片组装时,两组板片交替排列在换热器内部就构成了许多流道,并采用特殊结构,保证两种流体介质不会串漏,板与板之间在板片的周边及角孔处用橡胶垫片加以密封,其特点决定了能够耐受持续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运行,具有透湿性能高、气密性好、抗撕裂、耐老化等特点。但目前的板式热交换器,因其自身的结构以及使用环境的影响,很多特定的场合需要使用超大型的板式热交换器来满足需求。普通的板式热交换器在型号固定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增加板片的数量来满足使用要求,但是当板片的数量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板式热交换器的原有框架已经不能满足,则需要使用超大型的板式热交换器,由于原板式热交换器上下导轨的强度和框架的限制,超大型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上下导杆的结构强度上还是会有很大的缺陷,给安全带来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板式热交换器的上导杆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差以及活动压紧板在超大型板式热交换器中的稳定性差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拥有更大换热面积和安全性更强的超大板式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超大板式热交换器,包括固定压紧板、活动压紧板、后支柱、上导杆、下导杆、板片、胶垫、夹紧螺栓和底座,活动压紧板包括中间活动压紧板和后活动压紧板,固定压紧板、中间活动压紧板、后活动压紧板、后支柱、上导杆和下导杆构成框架结构,板片安装在固定压紧板和活动压紧板之间的框架内,板片通过多个夹紧螺栓与固定压紧板和活动压紧板固定,相邻板片之间设置有胶垫,板片、固定压紧板和活动压紧板上设置有同轴的连接孔,所述上导杆为组合型结构,所述组合型结构包括前把合板、加强横梁,加强立管、加强不等边角钢、上导杆本体、上导杆立板、角钢封口板和封口板,上导杆本体上端面垂直固定连接上导杆立板,上导杆立板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一个不等边角钢,不等边角钢的水平面与上导杆立板垂直连接,不等边角钢的竖直面的顶端与上导杆立板的顶端处在同一水平面,两个不等边角钢对称设置,多个加强立管的底端与不等边角钢和上导杆立板的顶端固定连接,多个加强立管的顶端固定连接加强横梁,所述组合型结构的前端设置有前把合板,前把合板与加强横梁、上导杆本体和上导杆立板的前端固定连接,加强横梁的后端设置有封口板,不等边角钢的后端设置有角钢封口板,所述活动压紧板的底角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活动压紧板支脚,活动压紧板支脚的竖直面与活动压紧板固定连接,每组活动压紧板支脚的水平面均设置有地脚支撑螺栓与底座接触。
上述方案的超大板式热交换器,采用了组合形式加强了上导杆的结构,还增加了活动压紧板支脚的设计,不仅通过加强上导杆的结构形式增加热交换器的整体稳定性,使热交换器在使用、安装、运输时更加的安全;活动压紧板支脚的设计通过增加热交换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加大了稳定性,使热交换器在活动压紧板和底板之间形成了新的支撑点,保证了活动压紧板的相对位置,增加了热交换器的稳定性,减少了安全隐患。
对方案进一步设计:为了增加组合型上导杆结构的强度,加强横梁和加强立管为矩形管。
对方案进一步设计:为了增加组合型上导杆结构的稳定性,矩形管与矩形管、矩形管与不等边角钢和矩形管与上导杆立板之间的固定连接为焊接。
对方案进一步设计:为了增加活动压紧板支脚的稳定性,活动压紧板直脚通过螺栓与中间活动压紧板和后活动压紧板固定连接。
对方案进一步设计:为了增加组合型上导杆结构在纵向的横截面积从而增强结构的稳定性,不等边角钢的水平面为短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中能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省中能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151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