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轮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12079.3 | 申请日: | 2015-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50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李顺平;孙锋峰;吴兵华;王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00 | 分类号: | B60B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4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称 通风孔 车轮 轮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毂,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在高通风轮毂中的高通风孔车轮的轮辐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轮毂采用的均是采用包括轮辋、轮辐及由相互间辐条与轮辋之间所构成的高通风孔等构件。然而现有轮毂存在着其轮辐结构均为采用对称形状结构的辐条构成对称的轮辐结构,以及辐条外端与轮辐合轮辋相连接的环形连接壁体上与通风孔相对应位置的豁口均采用对称豁口结构,而这不利于提高车轮行驶过程中适应复杂承受应力,影响降低车轮可承受的疲劳寿命。
公告日为2011年2月16日的专利文件CN201745376U公开了一种跪连接式半表面轮辐型钢制车轮,整体主要由辐缘为跪边式辐缘的半表面轮辐与轮辋组成,将轮辐、车轮外观罩合一为半表面轮辐,就能免用车轮外观罩配件,将半表面轮辐以跪辐缘与胎圈座内壁跪连接,不但能有效地将轮辐的外观面加大到能占据大部分车轮外观面成半表面,而且能使钢制车轮形成为半表面轮辐和跪连接的形式,从而达到直接在半表面钢制车轮上实现车轮美观的目的。然而该结构同样存在着轮辐结构均为采用对称形状结构的辐条构成对称的轮辐结构,以及辐条外端与轮辐合轮辋相连接的环形连接壁体上与通风孔相对应位置的豁口均采用对称豁口结构,而这不利于提高车轮行驶过程中适应复杂承受应力,影响降低车轮可承受的疲劳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车轮轮辐结构存在着轮辐结构对称导致车轮本身不利于提高车轮行驶过程中适应复杂承受应力,影响降低车轮可承受的疲劳寿命等现状而提供的一种可提高车轮行驶过程中适应复杂承受应力,提高车轮可承受的疲劳寿命的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轮辐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轮辐结构,包括轮辋和轮辐,其特征在于:轮辐外周端设有与轮辋相连接的环形连接壁,环形连接壁和多根辐条之间形成轮辐的多个高通风孔,在背向高通风孔外端的环形连接壁上设有弧形凹向高通风孔外端的豁口,采用2~3个豁口设有大于其他豁口的豁口尺寸,形成具有豁口尺寸差的非对称结构。这种非对称结构提高车轮行驶过程中适应复杂承受应力,提高车轮可承受的疲劳寿命,同时可更好减轻车轮边缘的旋转质量,可以减少整车的非悬挂质量进而减轻悬挂质量,提升整车燃油经济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2~3个豁口的豁口弧形半径大于其他豁口弧形半径1.2~1.3倍。提升轮辐整体车轮车轮行驶过程中适应复杂承受应力基础上,提高车轮整体静平衡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2~3个豁口的豁口弧形半径均不相同。提高非对称结构所能带来的技术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轮辐采用五根辐条的五辐轮车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非对称结构提高车轮行驶过程中适应复杂承受应力,提高车轮可承受的疲劳寿命,同时可更好减轻车轮边缘的旋转质量,可以减少整车的非悬挂质量进而减轻悬挂质量,提升整车燃油经济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轮辐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轮辐结构的豁口可观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轮辐结构,包括轮辋20和轮辐,车轮可以优先采用五根辐条10的五辐轮车轮结构。轮辐外周端设有与轮辋相连接的环形连接壁40,环形连接壁和多根辐条之间形成轮辐的多个高通风孔30,在背向高通风孔外端的环形连接壁上设有弧形凹向高通风孔外端的豁口41,采用2~3个豁口41设有大于其他豁口的豁口尺寸,形成具有豁口尺寸差的非对称结构。所述的2~3个豁口的豁口弧形半径大于其他豁口弧形半径1.2~1.3倍。所述的2~3个豁口的豁口弧形半径均不相同。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轮辋、轮辐、辐条、豁口弧形半径、高通风孔、豁口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120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