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轻量化轮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12063.2 | 申请日: | 2015-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5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李顺平;孙锋峰;董平;王燕;赖鲁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00 | 分类号: | B60B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4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称 通风孔 车轮 量化 轮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毂,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在在高通风轮毂中的高通风孔车轮的轮辐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轮毂采用的均是采用包括轮辋、轮辐及由相互间辐条与轮辋之间所构成的高通风孔等构件。然而现有轮毂存在着其轮辐结构均为采用对称形状结构的辐条构成对称的轮辐结构,且在辐条外端与轮辐和轮辋相连接的环形连接壁体之间所形成的通风孔形状也均为对称形状,这既增加车轮的整体重量又不利于提升汽车行驶起步速率;轮辐与轮辋之间的接触区域面积均为对称形状结构,且所采用的辐条均为实体辐条结构,这使得车轮本身的固有频率及其受振动产生的传递途径均基本维持不变,不能更好的发挥车轮适应复杂路况及复杂受载应力,从而降低车轮对车轮的使用舒适性及使用可靠安全性,影响降低了车轮可承受的疲劳寿命。
公告日为2011年2月16日的专利文件CN201745376U公开了一种跪连接式半表面轮辐型钢制车轮,整体主要由辐缘为跪边式辐缘的半表面轮辐与轮辋组成,将轮辐、车轮外观罩合一为半表面轮辐,就能免用车轮外观罩配件,将半表面轮辐以跪辐缘与胎圈座内壁跪连接,不但能有效地将轮辐的外观面加大到能占据大部分车轮外观面成半表面,而且能使钢制车轮形成为半表面轮辐和跪连接的形式,从而达到直接在半表面钢制车轮上实现车轮美观的目的。然而该结构同样存在着既增加车轮的整体重量又不利于提升汽车行驶起步速率;轮辐与轮辋之间的接触区域面积均为对称形状结构,且所采用的辐条均为实体辐条结构,这使得车轮本身的固有频率及其受振动产生的传递途径均基本维持不变,不能更好的发挥车轮适应复杂路况及复杂受载应力,从而降低车轮对车轮的使用舒适性及使用可靠安全性,影响降低了车轮可承受的疲劳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车轮轮辐结构存在着轮辐结构对称导致车轮本身的固有频率及其受振动产生的传递途径均基本维持不变,不利于车轮适应复杂受载应力变化,以及增加车轮的整体重量又不利于提升汽车行驶起步速度等现状而提供的一种可更大程度上提高车轮使用舒适性及可承受疲劳寿命,使车轮整体轻量化,提升汽车行驶起步速率的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轻量化轮辐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轻量化轮辐结构,包括,其特征在于:轮辐外周端设有与轮辋相连接的环形连接壁,环形连接壁和多根辐条之间形成轮辐的多个高通风孔,在背向高通风孔外端的环形连接壁上设有弧形凹向高通风孔外端的豁口,采用2~3个豁口设有大于其他豁口的豁口尺寸,形成具有豁口尺寸差的非对称结构,在所述2~3个豁口所在的高通风孔所对应对面的辐条上设有通孔,形成与豁口位置相呼应的通孔。这种非对称结构可更大程度上可更大程度上提高车轮使用舒适性及可承受疲劳寿命,使车轮整体轻量化,提升汽车行驶起步速率;更好的改善整车的燃油经济性。
所述的2~3个豁口的豁口弧形半径大于其他豁口弧形半径1.2~1.3倍。提升轮辐整体车轮车轮行驶过程中适应复杂承受应力基础上,提高车轮整体静平衡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2~3个豁口的豁口弧形半径均不相同。提高非对称结构所能带来的技术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通孔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方形通孔。根据轮辐结构情况,提高通孔的设置灵活方便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非对称结构可更大程度上可更大程度上提高车轮使用舒适性及可承受疲劳寿命,使车轮整体轻量化,提升汽车行驶起步速率;更好的改善整车的燃油经济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轻量化轮辐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的轻量化轮辐结构的豁口可观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120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