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体腔抽吸及注射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10865.X | 申请日: | 2015-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098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刚;董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晓刚;董静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A61M5/178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武建云 |
地址: | 030002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体腔 抽吸 注射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部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玻璃体腔抽吸及注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以黄斑囊样水肿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为主要表现的眼底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各种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眼底激光治疗和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治疗。其中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已经成为很多医生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是,现阶段玻璃体腔注射的操作方法主要还是按照不断更新的国际操作指南进行主观个体化操作,注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及操作技巧,尤其是在选择进针的位置、角度和深度的这些方面,这也使得在目前较为紧张的医疗环境下,玻璃体腔注射不能在基层医院普及,即使在省市级医院多数情况下也是由高年资的医生或有玻切手术经验的医生完成。
总之,目前临床上或科研实验中对玻璃体腔注射或采样主要还是依据操作指南结合个人经验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存在由于经验不足导致的视网膜脱落、眼内感染、注射口渗漏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玻璃体腔抽吸及注射一体化辅助装置,可以将操作简单模式化,降低或减少目前由于操作不规范或经验不足导致的眼内注射并发症。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玻璃体腔抽吸及注射辅助装置,包括主连接体,所述主连接体的两侧对称设置连接侧板,所述连接侧板设置注射器放置区;所述主连接体的底部设置角膜套口,所述角膜套口外设置巩膜罩;所述主连接体的顶部设置手持顶环。
正常使用时,在注射眼表面麻醉后,通过手持顶环,将角膜套口部位准确与患者角膜缘相对接,而后以角膜顶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装置约30°,从而使巩膜罩表面的球结膜发生一定量位移,将装有药物的注射器放置于对应的注射器放置区进行药物注射。如需进行较大毫升数药物注射,为防止操作后患者眼压升高的问题,可从对侧注射器放置区放置一空注射器,抽吸出预计体积玻璃体腔液体量,再将装有药物注射器直接推注预定量的药物。由于注射器放置的位置为角巩膜缘后3.5-4.0mm,辅助装置中连接侧板和注射器放置区的连接关系通过计算确定,保证实际操作中注射器保持特定的注射角度,所以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误伤晶状体,降低医源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另外,注射前通过顺时针旋转装置,球结膜发生一定程度的位移,在注射完成,拔出注射针头并去除注射装置后球结膜复位,起到封闭注射针孔,避免药物渗漏的问题,保证了注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主观经验性操作相比,本实用新型装置实现玻璃体腔注射部位、注射角度精确化设计,并通过两个注射口实现同时抽吸与注射操作简单化、安全化,从而降低主观操作及患者配合差在操作中眼球不自主移位带来的风险,使操作程序简单化,提升医疗卫生安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如下:
1、手持顶环与角膜套口可以固定眼球位置,防止患者在操作中配合差或出现不自主眼动带来的操作风险。
2、转动巩膜罩,实现巩膜表面结膜组织的移位,在注射完成后,结膜组织自动复位起到封闭注射口的作用。
3、精确计算设计的注射器放置部位,减少医源性白内障的发生,可以将注射部位、进针方向及进针深度进行较好的限定,进一步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4、双注射抽吸入口,注射和抽吸可以在不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一次完成。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该玻璃体腔抽吸及注射辅助装置可以辅助医生的操作更标准、更安全,有效降低医源性损伤及玻璃体腔注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持顶环,2-主连接体,3-连接侧板,4-注射器放置区,5-角膜套口,6-巩膜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玻璃体腔抽吸及注射辅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主连接体2,所述主连接体2的两侧对称设置连接侧板3,所述连接侧板3设置注射器放置区4,该注射器放置区可以设计成注射器的套筒结构,使用时将注射器插装入套筒结构内;其中,连接侧板和注射器放置区的连接关系通过计算确定,这样实际操作中注射器的注射角度固定,避免在手术操作时产生误伤晶状体,导致医源性白内障的发生。
如图1所示,所述主连接体2的底部设置角膜套口5,所述角膜套口5外设置巩膜罩6;其中,角膜套口5和巩膜罩6的形状依据人体眼部结构设计。
如图1所示,所述主连接体2的顶部设置手持顶环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晓刚;董静,未经王晓刚;董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108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