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喇叭识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09468.0 | 申请日: | 2015-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912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石立公;聂文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立公 |
主分类号: | G07C5/08 | 分类号: | G07C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喇叭 识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管理,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喇叭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日益增多,汽车喇叭的噪音污染困扰着人们,虽然很多地方的法律规定在市区内不准鸣放喇叭,并对违法者处以罚款,但是仍然存在乱鸣喇叭的现象,特别是在半夜让人们处于嘈杂的环境中无法入睡,然而由于喇叭鸣放后无法考证具体的鸣放车辆,导致交警在执法的过程中取证难,难以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处罚。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5202010440,提出了一种汽车喇叭识别装置,利用人工声音识别技术,识别出鸣喇叭的车辆;其缺陷是人工声音识别有一定的错误率,同时,没有对鸣喇叭的车辆进行图像取证,不是完整的交通管理证据。
如果,在人工声音识别鸣喇叭的车辆的同时,结合图像取证,能够构成更完整的交通管理证据;同时,结合图像信息,可以进一步确认鸣喇叭的车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车喇叭识别系统,能够识别鸣喇叭的车辆,并对鸣喇叭的车辆进行图像取证,提高了执法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车喇叭识别系统,包括服务器、拾音控制器、图像采集装置;所述拾音控制器通过网络连接服务器;所述拾音控制器包括拾音器、控制器和通讯模块;所述拾音器收集信息并传输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再将其接收到的信息传输给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再将其接收到的信息发送给服务器;所述图像采集装置通过网络连接服务器。
所述拾音控制器还包括音量识别器;所述音量识别器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汽车喇叭识别系统还包括管理终端;所述管理终端通过网络连接服务器。
所述汽车喇叭识别系统还包括车牌识别装置;所述车牌识别装置通过网络连接服务器。
在所述汽车喇叭识别系统上运行包括汽车喇叭识别方法的软件。
所述汽车喇叭识别方法包括如下处理步骤:
1)获取车辆的特征喇叭声音数据;
2)获取监控区域的图像信息;
3)获取监控区域的喇叭声音信息;
4)找出疑似鸣喇叭车辆;
5)确定鸣喇叭车辆;
所述步骤2)、步骤3)的顺序可以交替;所述步骤2)、步骤3)的监控区域可以不一致,部分区域可以不获得图像信息,此时,系统降级运行。
所述步骤4)的步骤包括:
ⅰ)服务器端首先依据音量数据判断是否是疑似汽车喇叭的声音信息,如不是,则本条声音信息处理结束;如果是疑似汽车喇叭的声音信息,则使用与步骤1)获取喇叭的声音特征数据模型对应的模式识别技术,获得该声音的特征数据模型;将该声音的特征数据模型与数据库中存储的声音特征数据模型逐一进行比对,选出相似度超过设定阈值的数据库中存储的声音特征数据模型;
ⅱ)如选出的声音特征数据模型为0个,认为该声音不是管理范围内的汽车的喇叭声音;如选出的声音特征数据模型大于或等于1个,则选取相似度取值最高的不大于N个声音特征数据模型对应的汽车为疑似鸣喇叭的汽车;所述N由预先设定,其取值为自然数;
ⅲ)将第ⅱ)步获得的疑似汽车的相关声音信息和车牌号等特征数据记录进数据库中;
ⅳ)将图像采集装置获得的疑似汽车的相应位置、相应时段的图像信息记录进数据库中。
所述步骤5)的步骤包括:
ⅰ)如果鸣喇叭地点附近设置有车牌识别装置,并且车牌识别装置在相应时段获得了疑似车辆的车牌,记录该关联信息,作为辅助判断使用;
ⅱ)如果,步骤4)选出的只有一个疑似鸣喇叭的汽车,则直接认为该车为鸣喇叭的汽车;
ⅲ)如果,步骤4)选出的疑似鸣喇叭的汽车多于1个,由工作人员在管理终端上进一步人工处理;工作人员结合相似度取值、车牌识别情况、现场图像信息、声音采集地点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体鸣喇叭的汽车;并把处理结果记录到数据库中;
所述步骤ⅰ)是可选项。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立公,未经石立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094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迁移可靠性测试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