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结肠镜的主软管装置的弹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08249.0 | 申请日: | 2015-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711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谢梦蕾;谢民政;谢春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延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31 | 分类号: | A61B1/31;A61B1/01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5 | 代理人: | 周建观 |
地址: | 213136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肠 软管 装置 弹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簧管,具体涉及一种医用软式的结肠镜的主软管装置的弹簧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医生在进行结肠镜临床操作过程中,是通过对结肠镜相关功能的调节,然后将主软管装置从患者的肛门插入,对结肠镜镜身的主软管装置不断进行插送,便可顺利地通过乙状结肠、降-乙移行部、脾曲、肝曲送达盲肠及回肠末段。在检查的过程中,医生不断使结肠缩短变直,或对镜身软管的旋转,使得能顺利通过下消化道各肠道部位并进行检查。以前的主软管装置的弹簧管的整根柔软度是一样的,即有的弹簧管柔软度过硬,有的柔软度过软,也就是说,弹簧管的螺距是相等的,由于弹簧管的柔软度过硬或太软,因此,就会出现插入时的进、退困难,还容易造成无法辨认肠管内腔的位置,若是勉强插入,患者还会感到疼痛难忍,甚至会有肠管穿孔的危险。另外,还会出现损伤粘膜,将有碍于发现微小的病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至少三段不同柔软度,弯曲性能好,且便于插入,以及不易造成患者肠腔损伤的结肠镜的主软管装置的弹簧管,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结肠镜的主软管装置的弹簧管,包括螺旋本体,所述螺旋本体包括前连接部、中间部和后连接部,所述螺旋本体的外径Φ为8.5~12.5mm;其创新点在于:
a、所述螺旋本体的中间部包括互为一体的前段、中段和后段;
b、所述前段的螺距P1为1mm~3mm;中段的螺距P2为1.8mm~4.5mm;后段的螺距P3为2.5mm~6.5mm,且P1<P2<P3;
c、所述螺旋本体的总长度L为1350±100mm~1750±100mm,前连接部的长度为L1为4mm~10mm、中间部的长度L2为1340±100mm~1740±100mm、后连接部的长度L3为5mm~10mm;
d、所述螺旋本体的中间部的前段的长度L2-1为466±200mm,中段的长度L2-2为566±200mm,后段的长度L2-3为508±200mm。
在上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旋本体的钢带壁厚d为0.2~0.3mm,螺旋本体的钢带宽度W为2.8~3.5mm。
在上技术方案中,所螺旋本体的前连接部的螺距P0为1mm~3mm;后连接部的螺距P4为2.5mm~6.5mm,且P0≤P1,P3≤P4。
在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前连接部的螺距P0与中间部的前段的螺距P1相等,后连接部的螺距P4与中间部的后段的螺距P3相等。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主软管装置的弹簧管后,使用时,所述螺旋本体的中间部包括互为一体的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前段的螺距P1为1mm~3mm;中段的螺距P2为1.8mm~4.5mm;后段的螺距P3为2.5mm~6.5mm,且P1<P2<P3;这样,主软管装置的弹簧管的柔软度就分为三段,且前段、中段和后段的柔软度依次递减,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制得的主软管装置,医生从患者的肛门插入的过程中,由于前段的柔软度较高,这样在插入的过程中就不会造成损伤,随着主软管装置的不断深入,以及便于医生操作,降低了中段的柔软度,最后为了便于主软管装置顺利地通过乙状结肠、降-乙移行部、脾曲、肝曲送达盲肠及回肠末段,因此,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增加一定的力度,同时,也为了便于插入,因而后段的柔软度要比中段的柔软度还要低。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至少三段不同柔软度,弯曲性能好,且便于插入,就满足了医生在一人操作结肠镜的过程中,就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到结肠镜软管的前端,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顺利通过下消化道各肠道的部位,确保医生观察到肠腔内的每一个部位,而且其光滑的外径表面,确保下消化道及其内壁在内镜检查诊断过程中不被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延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延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082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