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球面支承立式鼓形齿联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07637.7 | 申请日: | 2015-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35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周振东;江攀;高怡秋;戴娜娜;许宇健;朱军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D3/18 | 分类号: | F16D3/1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王晶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面 支承 立式 鼓形齿 联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垂直安装用联轴器,尤其是一种鼓形齿联轴器。
背景技术
鼓形齿联轴器广泛应用于高速运转的水平传动轴的联接。对于立式传动轴的联接,目前国内现有以及国外引进的垂直安装的联轴器,因结构上缺少有效的支承,其补偿能力及承载能力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俄罗斯曾设计出立式支承联轴器,但从相关实物中看,支撑面通过轴中心,高速运转过程中联轴器与支撑面缺少润滑,工作条件较为恶劣。
现有的鼓形齿联轴器存在主要问题:
1)鼓形齿联轴器若直接应用于立式安装,其端盖与轴端的刚性平面支撑,两轴线偏转不活络,角位移及径向位移补偿能力受限。
2)轴系高速运转使联轴器端盖与轴端产生较大滑动摩擦,影响齿套的使用寿命,可能造成机组运行不稳定。
针对现有的鼓形齿联轴器难以应用于立式安装,刚性平面支撑造成补偿能力受限,工作条件恶化,造成机组运转不稳定的问题,需要一种用于立式传动轴联接的球面支承鼓形齿联轴器。目前国内外无球面支承的立式鼓形齿联轴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于鼓形齿联轴器难以应用于立式安装,刚性平面支撑造成补偿能力受限,工作条件恶化,造成机组运转不稳定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立式传动轴联接的球面支承立式鼓形齿联轴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球面支承立式鼓形齿联轴器,具有一个上齿套、一个中间齿轮轴、一个下齿套,上齿套与下齿套之间通过中间齿轮轴连接,所述中间齿轮轴与上齿套之间设有球面支承,上齿套与球面支承之间球面接触;或者中间齿轮轴与下齿套之间设有球面支承,中间齿轮轴与球面支承之间球面接触。
中间齿轮轴与上齿套啮合处、中间齿轮轴与下齿套啮合处、以及球面接触处均设有用于漏油润滑的漏油孔。
球面支承立式鼓形齿联轴器为外啮合联轴器,中间齿轮轴上设有外齿齿轮,上齿套与中间齿轮轴通过齿轮啮合连接,上齿套通过上轴套连接传动轴,下齿套4与中间齿轮轴3通过齿轮啮合连接,下齿套通过下轴套连接传动轴,上、下轴套上设有漏油孔。
球面支承立式鼓形齿联轴器为内啮合联轴器,中间齿轮轴上设有内齿齿轮,中间齿轮轴与球面支承固定连接,并与上齿套、下齿套通过内齿齿轮啮合连接,上齿套设有漏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球面支承立式鼓形齿联轴器将球面座支承融入立式联轴器设计,允许轴系中心存在一定的角位移和径向位移偏差,提高了立式联轴器的补偿能力和承载能力。同时联轴器与支撑球面依靠漏油孔进行润滑,工作条件得到大大改善,进一步完善了鼓形齿联轴器的垂直安装。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的齿式联轴器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立式传动联轴器的补偿能力;
2、提高联轴器的承载能力;
3、增加支撑面与中间轴端面的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球面支承立式鼓形齿联轴器为外啮合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球面支承立式鼓形齿联轴器为内啮合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球面支承立式鼓形齿联轴器为外啮合联轴器,主要部件包括:上轴套1,上齿套2,中间齿轮轴3,下齿套4,球面支承5,下轴套6。上轴套1套在传动轴上,与上齿套2螺栓连接。上齿套2与中间齿轮轴3通过齿轮啮合而连接,依靠鼓形齿齿顶圆定位。下轴套6套在对应的传动轴上,与下齿套4通过螺栓连接。下齿套4与中间齿轮轴3通过齿轮啮合而连接,依靠鼓形齿齿顶圆定位。中间齿轮轴3落在球面支承5上,二者为球面接触,球面与齿轮圆同心,这样使两轴线的偏转灵活自如。上、下轴套1、6设计有漏油孔,齿轮之间啮合、球面支承接触均通过漏油进行润滑。
如图2所示,球面支承立式鼓形齿联轴器为内啮合联轴器,主要部件包括:球面支承5,上齿套2,中间齿轮轴3,下齿套4。中间齿轮轴3为内齿齿轮,与球面支承5螺栓固定连接,同时与上齿套2、下齿套4通过齿轮啮合连接。球面支承5落在上齿套2上,二者为球面接触,球面与齿轮圆同心,这样使两轴线的偏转灵活自如。上齿套2设计有漏油孔,齿轮之间啮合、球面支承接触均通过漏油进行润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076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