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雨水涵养-修复一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07496.9 | 申请日: | 2015-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98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凌青;杨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4;E03F5/06;E03F5/10;E03F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敏 |
地址: | 1001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雨水 涵养 修复 一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涵养-修复一体装置,属于雨水资源利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城市中,降落在地面或屋面的雨水直接经地面的雨水口箅子或地面的水沟排放至市政排水管网,这样加大了城市的雨水径流,增大了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尤其是在当今城市大规模拆迁改造、大量新建小区的建设高潮中,许多新建小区需要敷设深埋的雨水管道,并与已有的市政排水管网对接,这更增加了已有市政排水管网的负荷。而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雨水未能回流地下,城市中的地下水位逐年大幅度降低,地下水源的减少使城市成为干枯的孤岛,恶化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目前,有一些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在建筑小区建立雨水收集池和雨水收集管网,将收集的雨水经过沉淀过滤后作为小区园林绿化用水回灌至地下,但为了达到顺利排水和渗水的效果并防止管网堵塞,地面需设置较多的雨水检查井,井与井之间用较短的管道相连,而雨水检查井的数量过多,不仅会增加小区基础设施的造价,而且会影响地面的景观效果,且直接用管道连接会造成池内所承受的雨量负荷大,也无法达到好的渗透效果。更有甚者,当遇到骤然袭来的大雨时,由于在短时间内排水不畅,大量雨水和路面杂物涌入雨水口,就容易引起雨水口堵塞和局部低洼地面积水过深,造成区域交通瘫痪,甚至出现区域的雨洪灾害。并且,随着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恶化,渗透到地下雨水中含有重金属以及其他有害组分均严重超标,不适宜直接回收利用。综上,已有的办法一般只是对雨水采用完全排放或完全回收的手段或局部渗透利用,尚没有一种成熟的雨水涵养-修复一体系统,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涵养-修复一体装置,要解决现有的雨水渗透、排放系统结构欠合理、渗透效果不好且无法对雨水进行修复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雨水涵养-修复一体装置,其包括修复井(1)和渗透排水沟(2);
所述修复井(1)分布于地面,所述修复井(1)包括外井(11)和位于所述外井(11)内中部的内井(12),所述内井(12)的井口位于所述外井(11)的井口下方,所述内井(12)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外井(11)的内底部,在所述内井(12)的井口与所述外井(11)的井口之间设置截留过滤单元(14)和导流单元(15),所述导流单元(15)位于所述截留过滤单元(14)的下方;
所述外井(11)的侧壁和底面均分布有第一透水孔(16),所述外井(11)的井口上盖有透水井盖(17);所述内井(12)的侧壁分布若干通孔,紧贴所述内井(12)的内侧壁设置滤网层(13);
在所述内井(12)侧壁和外井(11)侧壁之间设置第一修复层(19),所述修复井(1)的外围敷设有第二修复层(18);
所述渗透排水沟(2)呈网络连接于每个所述修复井(1),所述渗透排水沟(2)与所述修复井(1)之间设有横向连接管(3),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侧壁分布有第二透水孔(21),所述渗透排水沟(2)外围敷设有第三修复层(23),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顶部盖有排水沟箅盖(22)。
所述滤网层(13)包括一层或多层滤网,所述滤网的网孔孔径为1-5mm。
所述截留过滤单元(14)为漏斗形过滤网,所述漏斗形过滤网的网孔孔径为2-8mm。
所述导流单元(15)为倒锥形导流筒,所述导流筒侧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
所述第一透水孔(16)和第二透水孔(21)的开孔直径均为8-10mm,开孔率1.5-3%。
所述第二修复层(18)与所述第三修复层(23)的外围均铺设有一层透水土工布。
所述修复井(1)的外围与第二修复层(18)之间、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外围与第三修复层(23)之间均铺设有一层透水土工布。
所述相邻修复井(1)之间渗透排水沟(2)的敷设坡度为0.01-0.02,所述修复井(1)的敷设坡度从高到低依次分布;
所述敷设坡度最低处的修复井(1)由排水管与雨水收集池连接。
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
所述修复井(1)和渗透排水沟(2)均采用树脂混凝土材质;所述横向连接管(3)为HDPE材质的塑料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074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