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空气预热器微接触自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99976.5 | 申请日: | 2015-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271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赵宝林;刘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松灵电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1/00 | 分类号: | F28F11/00;F23L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3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空气 预热器 接触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旋转空预器密封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式空气预热器微接触自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锅炉空气预热器(以下称空预器)是提高锅炉效率的重要设备,旋转式预热器的工作原理是:预热器转子部件由数万计的传热元件组成,当空预器缓慢旋转,烟气和空气逆向交替流经空气预热器。蓄热元件在烟气侧吸热,在空气侧放热,从而达到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提高热风温度的预热作用。
在实际运行中,旋转式空预热器漏风率高是十分棘手的问题,是该类设备的致命缺点,严重影响了锅炉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控制预热器的漏风率主要是从预热器的结构考虑,传统的密封方式采用非接触密封,如间隙控制系统和双密封技术,但都仍然存在密封间隙,漏风较大,所以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预热器漏风。
目前所使用的国外技术尽管密封方式不同,但其核心却是以机构密封的“堵”来降低漏风率。而设备正常运行时,其动、静密封间隙不仅随锅炉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随压差、温差、流体相向作用力等变量因素发生复杂的变化。因此,简单的密封机械结构,其密封效果必然差。较复杂的机械运动机构,又很难保证机构的可靠性和运动性。旋转式预热器漏风率降至趋于零的密封技术,已成为世界上共同关心的工程研究课题。
目前常用的密封系统技术主要有:LCS漏风间隙控制密封,其缺点是:间隙测量元件可靠性差,周期长,漏风控制不理想,随负荷变化时效性差。固定式密封,其缺点是:计算和调整方法复杂,施工要求严格,专业公司间隙设定,费用高昂,低负荷时漏风率会增加,密封片只有1-2mm厚度,运行几年就因飞灰磨损和腐蚀需要进行更换。柔性接触式密封,其缺点是:投资大,300MW机组费用120万元左右,为维持低漏风率,还需一年更换一次密封片。弹簧补偿型密封,其缺点是:密封装置内置了导向定位装置、储能装置由于运行环境恶劣,故障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旋转式空气预热器微接触自密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旋转式空气预热器微接触自密封装置,包括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可移动的上扁形板、可移动的下扁形板、垂直密封箱、液压油缸、液压油站控制系统以及PLC控制器;所述上扁形板、下扁形板采用铰链固定在空气预热器的转子内侧的固定壳体上,所述上扁形板、下扁形板的两侧边分别对应与所述上固定板、下固定板贴合连接,所述转子的外环上安装有与径向密封片数量相等的滚轮体,所述上扁形板、下扁形板间相同部位安装一轴向密封箱,所述下扁形板与下作用液压油缸以及所述上扁形板与两个上作用液压油缸通过联杆连接,所述上作用液压油缸、下作用液压油缸与液压油控制系统用管道连接,所述液压油站控制系统连接所述PLC控制器。
所述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上扁形板、下扁形板分别采用柔性不锈钢皮以及带螺栓压条相连接。
在所述联杆上与所述下扁形板叠合处加装一弹簧。
所述上作用液压油缸、下作用液压油缸连接油站蓄能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密封装置使锅炉空预器转子密封动、静部分磨擦力小,电机电流波动小,上、下扁形板可以同时联动动作,漏风率不因锅炉负荷改变而变化,动力控制系统采用液压控制系统,平稳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式空气预热器微接触自密封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式空气预热器微接触自密封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上扁形板2-轴向密封箱3-联杆4-弹簧5-油站蓄能器6-液压油站控制系统7-上作用液压油缸8-下作用液压油缸9-下扁形板10-下固定板11-转子12-滚轮体13-固定铰链14-不锈钢皮15-上固定板16-转子密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松灵电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松灵电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999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