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磁电动平移台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98957.0 | 申请日: | 2015-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035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秉稷;张振刚;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山微纳光科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G01R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4000 辽宁省鞍山***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电 平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平移台,尤其是一种无磁电动平移台。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运动滑台的传动机构和支撑机构均采用钢制材料,如:丝杆大多是采用轴承钢制作,导轨采用钢制,其材质本身具有磁性,会在材料周围对待测实验场的磁场产生干扰,影响测量效果。
当前市场的电动滑台没有对电机本身进行电磁屏蔽处理,这样电机产生的电磁场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滑台开关导线产生的电磁场也会对有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精度高、不导磁、不产磁、自润滑、免维护、耐摩擦特点的无磁电动平移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磁电动平移台,包括端板(1)、导轨(2)、底板(3)、台面(4)、丝杆(6)、轴承座(5)、联轴器(7)、电机板(8)与电机,在所述电机的外侧还套设有电机屏蔽罩(9),所述端板(1)、所述底板(3)、所述台面(4)、所述联轴器(7)、所述电机板(8)与所述电机屏蔽罩(9)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所述丝杆(6)为梯形丝杆,所述导轨(2)为铝合金线性导轨。
上述的无磁电动平移台,其中,所述丝杆(6)采用铝合金梯形丝杆或不导磁不锈钢梯形丝杆。
上述的无磁电动平移台,其中,在所述铝合金梯形丝杆的表面形成有硬质阳极氧化层。
上述的无磁电动平移台,其中,所述轴承座(5)中的轴承为不锈钢陶瓷、陶瓷轴承或工程塑料轴承。
上述的无磁电动平移台,其中,所述端板(1)与所述电机板(8)均是安装在所述底板(3)上,所述轴承座(5)与所述联轴器(7)依次设置在所述电机板(8)的前端,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板(8)的后端,所述导轨(2)和所述丝杆(6)的前端与所述端板(1)相连接,所述导轨(2)和所述丝杆(6)的末端贯穿于所述轴承座(5)和所述联轴器(7)的内部与所述电机板(8)相连接,所述台面(4)套设在所述导轨(2)和所述丝杆(6)的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具有精度高、不导磁、不产磁、自润滑、免维护、耐摩擦的特点。通过在电机的外侧套设有电机屏蔽罩,从而具有不导磁的特点,使其可以在空间或磁性材料中磁通、磁通密度、磁通势、磁场强度等的测量或扫描或者应用在对磁场干扰有影响的环境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端板;2-导轨;3-底板;4-台面;5-轴承座;6-丝杆;7-联轴器;8-电机板;9-电机屏蔽罩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端板1、导轨2、底板3、台面4、丝杆6、轴承座5、联轴器7、电机板8与电机(图中未示出)。其中,端板1与电机板8均是安装在底板3上,轴承座5与联轴器7依次设置在电机板8的前端,电机设置在电机板8的后端,导轨2和丝杆6的前端与端板1相连接,导轨2和丝杆6的末端贯穿于轴承座5和联轴器7的内部与电机板8相连接,台面4套设在导轨2和丝杆6的外侧。
在电机的外侧还套设有电机屏蔽罩9,端板1、底板3、台面4、联轴器7、电机板8与电机屏蔽罩9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丝杆6为梯形丝杆,导轨2为铝合金线性导轨。
丝杆6采用铝合金梯形丝杆或不导磁不锈钢梯形丝杆。
在铝合金梯形丝杆的表面形成有硬质阳极氧化层。
轴承座5中的轴承为不锈钢轴承、陶瓷轴承或工程塑料轴承。
本实用新型具有精度高、不导磁、不产磁、自润滑、免维护、耐摩擦的特点。通过在电机的外侧套设有电机屏蔽罩,从而具有不导磁的特点,使其可以在空间或磁性材料中磁通、磁通密度、磁通势、磁场强度等的测量或扫描或者应用在对磁场干扰有影响的环境进行使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山微纳光科仪器有限公司,未经鞍山微纳光科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989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CAN总线上的通信控制系统
- 下一篇:汽车内部顶灯智能控制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