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94944.6 | 申请日: | 2015-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6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 发明(设计)人: | 林浩;张明亮;麻向前;舒兴旺;申力涛;张影;崔东霞;李登华;刘涛;赵云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忻州市交通运输局 |
| 主分类号: | E01C7/32 | 分类号: | E01C7/32;E01C11/00;E01C5/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张水俤 |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沥青路面 快速 修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公路重交通特征愈加明显。重载货汽车越来越多,汽车的总载质量和轴载质量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对路面的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沥青路面因其噪声低、行车舒适、平整、维修方便等优点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路面结构,但其存在的缺点有重载交通下容易出现各种病害,承载力较低,越来越难以适应重载交通对舒适性、耐久型和环保的要求。坑槽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如果修补不及时,就会引起大面积路面结构的破坏,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和行车舒适性。
目前我国对坑槽的修补方法主要是热拌沥青混和料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如下缺点:第一,施工受温度、雨、雪等季节性条件限制明显;第二,只能维修地段集中工程量较大的路面,不适用坑槽分散、工程量小的路面维修;第三,较低温度地区受施工季节的影响较大,沥青混和料在低温环境很难施工。最近几年,在道路养护坑槽修补中有人使用了乳化沥青混合料,这种材料不仅保存期短,使用后耐久性低,而且乳化沥青的自身质量不稳定,实际使用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久型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所述快速修复结构从下至上依次包括路基1、基层2和面层3;所述面层3中挖有填充槽4;所述填充槽4底部设有环氧砂浆垫平层7;所述环氧砂浆垫平层7上堆砌有弹性修复砖5;所述弹性修复砖5之间设有粘结层6。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所述基层1为水泥稳定碎石层;所述面层2为一层或多层的沥青混凝土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所述填充槽4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所述填充槽4的横截面为不规则形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所述弹性修复砖5为长10-20cm,宽5-10cm,高2-5cm的正方体、长方体或菱形体,由环氧树脂胶粘剂、细石料和细砂、废旧橡胶组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所述弹性修复砖5密度在1.0g/cm3-2.5g/cm3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所述废旧橡胶呈颗粒或粉末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所述粘结层6为环氧树脂胶粘剂涂层或聚氨酯胶粘剂涂层,涂层厚度在0.5-3.5m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所述环氧砂浆垫平层7由环氧砂浆组成,厚度为1-3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具有如下优点:所用弹性修复砖为预制件,工厂大规模生产待用,无需现场加工,所需粘结层胶粘剂可快速固化,修复坑槽速度快,减少封闭交通时间;所用修复材料体积小,质量轻,运输方便,操作过程不需加热,不需大型设备,尤其适用于目前沥青路面小面积破损不宜采用大型设备的坑槽破损路面;通过用环氧树脂胶粘剂作为粘结基体,通过细砂、细石料和橡胶颗粒的协同作用,制备出弹性修复砖,可以通过调控细砂、细石料和橡胶颗粒的比例,制备出硬度和弹性可控的沥青路面快速修复材料,修复路段模量与原路面模量一致,完全能达到甚至超过路面修补的规范要求;所含组分价格便宜,制备方法简单易行,适于应用,绿色无污染,对身体无伤害;在常温、低温、高温或潮湿环境均可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图;路基-1、基层-2、面层-3、填充槽-4、弹性修复砖-5、粘结层-6、环氧砂浆垫平层-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结构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忻州市交通运输局,未经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忻州市交通运输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949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