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脱水橇尾气专用正压焚烧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94149.7 | 申请日: | 2015-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801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孙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艾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水 尾气 专用 正压 焚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田含硫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去三甘醇再生尾气中硫化氢气体的焚烧炉。
背景技术
鉴于大多数的气田在开采天然气时均产气带水,甚至还带轻烃和凝析油。目前,国内外含硫气田的采气处理大多采取分散脱水、集中脱硫的生产工艺。为了解决高压气田内部集输问题,井站或相近几口井集在一起脱水,通过水套加热炉使高压气田降压,但降压的气体压力仍然很高。高压输送含硫的天然气,需要抗硫化物腐蚀的输气管道,并且输气管道的管壁要很厚。无疑,输气管道的管壁厚度增加,增加了输气的成本和施工造价。为了保证含硫天然气安全输送到净化厂,需要对开采出的天然气进行脱水处理。
当前,天然气脱水处理主要采用三甘醇作为吸附剂。三甘醇是一种无色无臭有吸湿性的黏稠液体,具有可燃性,用作天然气、油田伴生气和二氧化碳的优良脱水剂。需要指出的是,三甘醇虽具有优良的吸水性能,但价格较为昂贵,通常须重复再生使用。由于天然气中的硫化氢(H2S)较高,采用三甘醇脱水时,部分H2S气体溶解在溶液中,随着溶液的再生被解析出来。若不对再生尾气中的H2S气体进行处理,并随再生尾气排放至大气中,造成集气站及周边环境污染。因此,需要对三甘醇再生尾气进行转化处理,严禁将再生气体中H2S气体直接排放至大气中。
焚烧炉工艺是三甘醇再生尾气中H2S气体转化处理的常用工艺,其原理是把再生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尤其是危害性最大的H2S气体完全燃烧,全部转化成SO2,达到相关排放标准。为了保证焚烧炉尾气中不能再有H2S气体通过烟气排入大气,焚烧炉的设计选型就显得十分的关键。焚烧炉结构设计大了和选择的燃烧器大了,不但浪费材料,而且造成能源浪费;结构设计不合理也会造成再生气不完全燃烧,会有一部分H2S气体排入大气,污染环境,伤害人体健康。现有焚烧炉,三甘醇再生尾气在焚烧炉内部难以完全燃烧,燃烧后排出的烟气中仍能检出H2S气体,难以满足当前烟气排放标准。同时,现有焚烧炉结构复杂,厂区占用空间大,安装繁琐。因此,需要优化设计一种新型的脱水橇尾气专用正压焚烧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水橇尾气专用正压焚烧炉,可以保证H2S气体在焚烧炉中具有足够的燃烧空间和燃烧时间,完成充分燃烧,经焚烧炉排出的烟气中未检测出H2S气体。
工艺设置脱水橇尾气专用正压焚烧炉的目的就是把不能排放到大气中的三甘醇再生器排出的尾气燃烧掉,使尾气中含毒性、对人体有危害和严重污染环境的气体(尤其是剧毒的H2S气体)在焚烧炉内完全燃烧,达到符合相关排放标准。三甘醇再生器尾气中含剧毒的H2S气体,在焚烧炉完全燃烧后,H2S全部转换成SO2可以排入大气,所以含硫天然气脱水装置溶液再生过程中的尾气必须通过焚烧炉燃烧才有可能达到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脱水橇尾气专用正压焚烧炉,包括炉膛和烟囱,三甘醇再生器排出的尾气在炉膛内完成燃烧,烟囱与炉膛相连通,用于排出燃烧后的烟气。所述炉膛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燃烧反应室位于上部,燃烧混合室处在燃烧反应室的下部,并且燃烧混合室和燃烧反应室连为一体。从外部形状看,炉膛为圆柱状结构。在燃烧混合室的底部安装有燃烧器,燃烧器通过燃烧器接口与天然气管线相连接。所述烟囱安装在燃烧反应室的顶部,并与燃烧反应室相连通,在基部烟囱中安装有与燃烧器联动的烟囱挡板。
作为对所述焚烧炉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燃烧混合室和燃烧反应室均具有一个温度变送接口,便于将炉膛内的温度转送至操控室。
还有,所述燃烧混合室还具有再生气接口、点火孔、看火孔和两个二次风口。其中,再生气接口设置在燃烧混合室的上部。燃烧混合室的温度变送接口设置在再生气接口的下方。点火孔、看火孔设置在燃烧混合室的下部。两个二次风口均设置在燃烧混合室的底部且分布在燃烧器的两侧。
还有,燃烧反应室还具有取样口、测压口、冷空气掺和入口。燃烧反应室的温度变送接口位于燃烧反应室的上部。在燃烧反应室的上部还设置有取样口、测压口。冷空气掺和入口设置在燃烧反应室的中下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艾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艾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941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