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太阳能感应充电手机壳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84433.6 | 申请日: | 2015-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92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昌海;刘立柱;迟庆国;刘刚;崔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H02J7/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昕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感应 充电 机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壳,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感应充电手机壳。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不断的提高,再加上信息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随身携带式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大屏智能手机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但是由于功能的提升和屏幕的加大手机电池的容量不够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外出身边没有固定电源时,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于是移动电源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市面上的移动电源种类繁多,容量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大多是把固定电源的能源转移到一个可移动的储能元件中,待需要时,再由这个储能元件中由充电线传输到手机等移动设备中。这也就出现另个问题,如果想储存更多的能源,其体积就会随之增大,重量也会加重。有时大容量的移动电源也会产生另一种不便,特别是在用其充电是进行通话功能时,此问题会突出体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移动电源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感应充电手机壳。
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感应充电手机壳,它包括手机壳本体,它还包括太阳能板供电模块和感应充电模块;所述感应充电模块包括感应充电充电电路和感应充电供电电路;
太阳能板供电模块和感应充电充电电路均设置在手机壳本体的背部,感应充电供电电路设置在手机壳本体的内部;
太阳能板供电模块为感应充电充电电路输入电源、感应充电充电电路存储电源,并将存储的电源发送至感应充电供电电路,感应充电供电电路将接收的电源通过手机的充电口为手机电池供电。
所述太阳能板供电模块包括太阳能板、芯片CN3083、电容C1-C2、电阻R1-R3、二极管D1-D3和储能电源E1;
太阳能板的正极同时与电容C1的一端、电阻R1的一端和芯片CN3083的4管脚连接,太阳能板的负极与电容C1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与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芯片CN3083的6管脚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与芯片CN3083的7管脚连接,电阻R2的一端与芯片CN3083的8管脚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阳极、电容C2的一端、芯片CN3083的5管脚同时与储能电源E1的正极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芯片CN3083的1管脚、储能电源E1的负极同时接地,电阻R3的一端与芯片CN3083的2管脚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感应充电充电电路包括芯片IC555、电阻R4-R5、电容C3、电容C4、极性电容C5、二极管D4和电感耦合线圈L1;
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同时与电阻R4的一端、芯片IC555的8管脚和4管脚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同时与芯片IC555的7管脚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3的一端、芯片IC555的6管脚和芯片IC555的2管脚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芯片IC555的1管脚、电容C4的一端、二极管D4的阳极和线圈L1的一端同时与地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芯片IC555的5管脚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与线圈L1的另一端同时和极性电容C5的负极连接,极性电容C5的正极与芯片IC555的3管脚连接。
感应充电供电电路包括电阻R6、极性电容C6、二极管D5和线圈L2;
所述线圈L1与线圈L2通产生电感耦合,线圈L2的一端与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同时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极性电容C6的负极与线圈L2的另一端同时接地。
所述感应充电手机壳还包括供电插头,所述供电插头与手机的充电口相适应,感应充电供电电路通过供电插头为手机电池供电。
所述太阳能板供电模块和感应充电充电电路集成一块板,所述板上设置有卡槽和磁铁,所述手机壳本体的背部相应位置设置有卡槽和磁铁,所述板与手机壳本体的背部同时通过卡槽和磁铁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844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