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造粒冷却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82950.X | 申请日: | 2015-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445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 发明(设计)人: | 赵勇;蔡煜明;李顺利;莫建双;郑颜;康义合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太湖远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B9/16 | 分类号: | B29B9/16;B29B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刚 |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VC等塑胶材料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将加工后的塑胶材料颗粒冷却降温的设备。
背景技术:
PVC等塑胶颗粒生产过程中,通过原料熔融共混后经挤出机挤出,产出的物料具有较高温度,需要进行冷却后封装运出。现有传统的冷却方式为将产出后的物料装入料斗内放置一段时间自然冷却,这种方法延长了塑胶颗粒生产时间,且物料容易受潮,产能效率低,影响效益。现有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带冷却功能的料斗,包括内层料斗、外层料斗,内层料斗与外层料斗形成一个密闭隔层,隔层内填充有冷却水,使物料进入料斗后能够在不受潮的前提下达到加快冷却,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生产时间,提高了产能。但该技术中,与密闭隔层邻近的内层料斗四周部分物料能快速冷却,但对于内层料斗中间部分物料并不能起到快速冷却的效果,尚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冷却功能的造粒冷却设备,能实现加工后的塑胶材料颗粒能够在不受潮的前提下全面迅速冷却,进一步节约生产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造粒冷却设备,包括旋风输送绞龙、动力机、进料筒以及出料筒,所述进料筒和出料筒分别与旋风输送绞龙连通,所述动力机与旋风输送绞龙配合并对旋风输送绞龙输送动力,所述出料筒包括料斗内层、料斗外层及中空的圆柱形内芯,所述料斗内层上部与料斗外层闭合连接,下部焊接在出料筒底部,进水管、出水管均与料斗外层相连,所述圆柱形内芯通过连接管与料斗内层连通,所述圆柱形内芯底部通过连接杆固定在出料筒底部,所述出水管上设有可调节出水量大小的控制阀。冷却水由进水管进入料斗内层与料斗外层围成的闭合空间,注满后经过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进入圆柱形内芯,打开出水管上的控制阀,可将冷却水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的动力机为电动机。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筒出口为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料斗内层、料斗外层、圆柱形内芯、连接管均为不锈钢薄壁体。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增加冷却水系统与生产的塑胶材料颗粒接触面积,从而使出料筒中的塑胶材料颗粒得到全方位的迅速冷却,并且不会受潮,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出料桶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造粒冷却设备,包括旋风输送绞龙1、动力机2、进料筒3以及出料筒4,所述进料筒3和出料筒4分别与旋风输送绞龙1连通,所述动力机2与旋风输送绞龙1配合并对旋风输送绞龙1输送动力;所述出料筒4包括料斗内层41、料斗外层42及中空的圆柱形内芯43,所述料斗内层41上部与料斗外层42闭合连接,下部焊接在出料筒4底部;进水管44、出水管45均与料斗外层42相连,所述圆柱形内芯43通过第一连接管46、第二连接管47与料斗内层41连通,所述圆柱形内芯43底部通过连接杆48固定在出料筒4底部;所述出水管45上设有可调节出水量大小的控制阀451。冷却水由进水管44进入料斗内层41与料斗外层42围成的闭合空间,注满后经过第一连接管46、第二连接管47进入圆柱形内芯43,打开出水管45上的控制阀451,可将冷却水排出。所述的动力机2为电动机。所述出料筒4出口为圆形。所述料斗内层41、料斗外层42、圆柱形内芯43、第一连接管46、第二连接管47均为不锈钢薄壁体。
上述造粒冷却设备在工作时,冷却水由进水管44进入料斗内层41与料斗外层42围成的闭合空间,注满后经过第一连接管46、第二连接管47进入圆柱形内芯43,从而使出料筒4中的塑胶材料颗粒得到全方位的迅速冷却,并且不会受潮,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太湖远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太湖远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829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于运输的蒸压釜
- 下一篇:一种滚筒造粒机的使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