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垂直铺设防渗土工膜与超流态压灌桩相结合的基坑支护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80132.6 | 申请日: | 2015-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497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詹金林;常晓宾;李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同济土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3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欣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217 | 代理人: | 包宇霆 |
地址: | 202153 上海市崇***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垂直 铺设 防渗 土工 超流态压灌桩 相结合 基坑 支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垂直铺设防渗土工膜与超流态压灌桩相结合的基坑支护系统,该支护系统适用于软土地区基坑支护或其它挡土支护。
背景技术
我国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每年用于基坑围护中的费用高达千亿元以上,目前我国基坑围护中所采用的挡土结构主要有搅拌桩止水帷幕+灌注桩、搅拌桩止水帷幕+管桩、灌注桩、SMW工法桩等方法。其中搅拌桩重力坝支护具有水泥用量高、造价高、施工速度慢、变形大等特点,受施工质量影响较大;钢筋混凝土圆形围护桩具有钢筋和混凝土用量大,约有1/3的钢筋得不到充分应用,施工存在泥浆污染,造价高,养护周期长,施工速度慢;SMW工法桩存在型钢回收困难,造价受工期影响较大常常难以掌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止水效果好、施工速度快、造价低和变形小的基坑支护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垂直铺设防渗土工膜与超流态压灌桩相结合的基坑支护系统,该基坑支护系统的特征在于,基坑的侧壁上设置有止水帷幕,所述止水帷幕的内侧设置有支护桩,所述支护桩的顶部设置有圈梁,所述圈梁与基坑上方的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止水帷幕为沿垂直方向铺设的防渗土工膜,所述支护桩为超流态压灌桩。
基坑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沿垂直方向的开槽,所述防渗土工膜置入在开槽内,防渗土工膜植入完毕后回填沟槽。
所述防渗土工膜为高密度聚乙烯膜。
所述超流态压灌桩为钻孔压灌的超流态混凝土桩,所述超流态混凝土桩内置有钢筋笼。
所述超流态压灌桩的长度大于基坑的开挖深度。
所述圈梁为钢筋混凝土圈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垂直铺设的防渗土工膜作为止水帷幕,代替传统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土、止水效果好;
(2)超流态压灌桩具有施工速度快、不挤土、无泥浆污染、造价低等特点,施工质量可靠,无扩径、缩径等。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1.超流态压灌桩;2.垂直铺设防渗膜;3.圈梁;4.密封膜;5.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采用垂直铺设的防渗土工膜和超流态压灌桩相结合的基坑支护系统,基坑的侧壁上设置有止水帷幕2,止水帷幕2的内侧设置有支护桩1,支护桩1的顶部设置有圈梁3,圈梁3与基坑上方的内支撑4固定连接,止水帷幕2为沿垂直方向铺设的防渗土工膜,支护桩1为超流态压灌桩。垂直铺设的土工膜作为基坑止水帷幕2,防止基坑开挖地下水朝基坑内部渗透;开挖临空面的超流态压灌桩1作为竖向挡土结构,并与圈梁、支撑连成一体,共同承担基坑开挖后的侧向土压力。具体实施例中,基坑的开挖深度为7m。
采用开槽机在基坑的侧壁上沿垂直方向开槽,槽内采用泥浆固壁,成槽后铺设防渗土工膜,铺完后泥浆槽采用黏土球回填。具体实施例中,防渗土工膜选用厚度为0.2mm的高密度聚乙烯膜(HDPE膜),抗拉强度≥14MPa,断裂伸长率≥400%,水渗透系数≤1.0×10-12cm/s。高密度聚乙烯膜是一种无毒、无味、无臭的环保材料,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抗老化和耐腐蚀性能强,机械拉伸强度好,具有很好的介电性能,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较好,是一种防渗效果较好的的防渗透材料。
超流态压灌桩2,采用的是特制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深度,边提边压灌超流态混凝土,钻提出后,在超流态混凝土中压入钢筋笼,一次成桩。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是φ700超流态压灌桩,桩长16m。
具体实施例中,支护桩1的桩顶采用1000×800钢筋混凝土圈梁3,提高支护桩整体性,并通过内支撑4减小支护桩水平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同济土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金同济土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801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