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玉米脱粒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78213.2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880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林海建;李玉桦;曹艳花;赵雄伟;潘光堂;张志明;沈亚欧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F11/06 | 分类号: | A01F11/06;A01F12/18;A01F12/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脱粒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玉米脱粒机。
背景技术
玉米,原名:玉蜀黍,别名:罗谷·棒子、包谷、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潮汕话:幼美仁,秆直立,通常不分枝,基部各节具气生支柱根。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长约0.2米;叶片扁平宽大,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呈耳状,无毛或具疵柔毛,中脉粗壮,边缘微粗糙长约1~1.5米。颖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露出颖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随生长条件不同产生差异,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为一重要谷物。味道香甜,可做各式菜肴,如玉米烙。
目前,在农村,晒干后的玉米脱粒一般采用手工操作,费力且效率低下,妨碍了其他劳动安排,于是出现了玉米脱粒机,效率提高了,但是玉米粒的洁净度不高,还需对脱下来的玉米粒进行再加工,影响了农民的劳动安排,为其生活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玉米脱粒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玉米脱粒机,包括机体外壳,所述机体外壳上端一侧上设有进料孔,下端一侧上设有出料孔,所述机体外壳中心位置设有破碎盘,所述破碎盘的圆周方向上设有若干个破碎棱筋,所述破碎盘下侧设有呈小间距布置的棱筋,所述机体外壳下端设有排料壳,所述排料壳下部分设有排渣孔,所述排料壳内部设有倾斜布置的过滤网,所述排料壳一侧上设有玉米粒孔,所述机体外壳上部分上设有吸附壳,所述吸附壳内部设有排风扇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机体外壳与排料壳之间为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滤网与排料壳内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玉米粒孔位于过滤网底部。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使用时,这样在破碎棱筋的作用下对玉米进行脱粒,然后脱下来的玉米粒经过棱筋排入过滤网上,经过过滤网将其中较小的杂质过滤后,过滤后的玉米粒从玉米粒孔排出,同时在排风扇叶的作用下将破碎过程中产生杂质排出,提高玉米粒的洁净度,从而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外壳;101.进料孔;102.出料孔;2.破碎盘;3.破碎棱筋;4.棱筋;5.排料壳;501.排渣孔;502.玉米粒孔;6.过滤网;7.吸附壳;8.排风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玉米脱粒机,包括机体外壳1,所述机体外壳1上端一侧上设有进料孔101,下端一侧上设有出料孔102,所述机体外壳1中心位置设有破碎盘2,所述破碎盘2的圆周方向上设有若干个破碎棱筋3,所述破碎盘2下侧设有呈小间距布置的棱筋4,所述机体外壳1下端设有排料壳5,其中所述机体外壳1与排料壳5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排料壳5下部分设有排渣孔501,所述排料壳5内部设有倾斜布置的过滤网6,其中所述过滤网6与排料壳5内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这样便于过滤网6的安装。所述排料壳5一侧上设有玉米粒孔502,其中所述玉米粒孔502位于过滤网6底部。所述机体外壳1上部分上设有吸附壳7,所述吸附壳7内部设有排风扇叶8,这样可以将玉米粒各种重量较轻的杂质及时排出。
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用时,这样在破碎棱筋3的作用下对玉米进行脱粒,然后脱下来的玉米粒经过棱筋4排入过滤网6上,经过过滤网6将其中较小的杂质过滤后,过滤后的玉米粒从玉米粒孔502排出,同时在排风扇叶8的作用下将破碎过程中产生杂质排出,提高玉米粒的洁净度,从而提高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782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