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径流槽的多重灭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69661.6 | 申请日: | 2015-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483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欣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欣然 |
| 主分类号: | C02F1/36 | 分类号: | C02F1/36 |
| 代理公司: | 中南大学专利中心 43200 | 代理人: | 胡燕瑜 |
| 地址: | 410007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径流 多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声波灭藻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径流槽的超声波多重灭藻装置,对含有不同藻类的水体灭藻效果更好,对其他水生物无危害,并且灭藻范围大,具体来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灭藻范围大的超声波灭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扩大,城市小型水体如湖泊等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水中的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异常繁殖,以致发生红色、褐色或绿色的“水华”现象。其结果会导致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变化,造成水体水质恶化,从而使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阻碍和破坏,严重的甚至会给水资源的利用,如饮用水、工农业供水、水产养殖、旅游以及水上运输带来巨大损失。通过有效的除藻措施,可以防止藻类大量繁殖,减轻其带来的危害。
国内外对于藻类的清除方法已经有很多研究,主要有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等。其中化学法能够高效除藻,但是使用的化学药剂极易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现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已不再使用;生物法易造成引进的高等水生植物过度繁殖,对湖泊生物种群结构、航运、景观等带来不利影响;传统的物理方法有机械清除、过滤、曝气、遮光、挖掘底泥等,需要大型的机械设备和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对于大面积水体费时费力。
超声灭藻装置在国外得到了成功应用,国内部分高校也做了相关研究,但尚未进入推广应用阶段。超声除藻动力学研究中表明超声频率越接近藻的固有频率,去除效果越好。现有的超声除藻装置大多为采用单一频率辐射,对于含有多种藻类的水体灭藻效果不佳,并且多数未采取屏蔽措施,对其他水生物危害较大。另外,现有的超声波灭藻装置除藻范围小,并且移动不便,对于面积较大的水域效果不理想,实用性受到极大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超声波灭藻装置对于含有多种藻类的水体灭藻效果欠佳,辐射超声波对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以及灭藻范围小的问题,设计一种能高效灭藻又不对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灭藻范围大的超声波灭藻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由径流槽、多重灭藻探头、导流叶片、浮体、控制器和供电线缆组成。所述径流槽为两端开口的长方形,一端安置喇叭口,另一端安装导流叶片,内侧分布安装多重灭藻探头,外侧连接浮体。所述控制器固定于浮体上表面。所述供电线缆一端固定于浮体上表面,另一端延伸至岸边与具有漏电保护的电源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其中多重灭藻探头由多个独立的超声波发射探头组成,安装在径流槽里面的两侧,向槽内发射超声波。
多重灭藻探头可以设定为单频工作模式和多频工作模式,单频工作模式为多个超声波发射探头发出同一频率的超声波对流过槽内的水体进行灭藻,适用于含藻种类较少的水体;多频工作模式为多个超声波发射探头分别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流过槽内的水体进行灭藻,适用于含藻种类较多的水体。发射超声波的功率由径流槽宽度和深度设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其中径流槽采用高密度材料制成,可以阻断灭藻超声波向槽外传播,减少超声波对其他水生物的影响,不造成二次污染。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其中径流槽为两端开口的长方形,深度为5cm~50cm,宽度为0.5m~2m,径流槽的一端安置喇叭口,另一端安装有导流叶片,控制器可以控制导流叶片的转速。径流槽深度为5cm~50cm,根据不同深度的水域设定,并使得藻类主要生长区域都处于槽内,安置喇叭口有利于含藻水体进入槽内,导流叶片使槽内水体形成径流,一方面将灭藻后的水体和槽底沉淀物从径流槽一端导出,另一方面使未经灭藻的水体从喇叭口流入,如此循环更替,增大了装置的灭藻范围,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水域。导流叶片导水可设定为连续导和间隔导两种模式,连续导模式用于快速导出灭藻后的水体和槽底沉淀物;间隔导模式用于超声波对槽内水体进行灭藻的过程,导水的间隔使得超声波对藻类有足够的作用时间,以保证灭藻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高效灭藻,辐射超声波对水环境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灭藻范围大,能耗低,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欣然,未经李欣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696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电站站用电系统的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气浮机用高效耐磨刮渣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