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装有新型踏板组件的独轮平衡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67603.X | 申请日: | 2015-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461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刁会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行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00 | 分类号: | B62K1/00;B62J2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致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7236 | 代理人: | 刘晓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有 新型 踏板 组件 平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平衡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装有新型踏板组件的独轮平衡车。
背景技术
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等,市场上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DynamicStabilization)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平衡车自2008年奥运会由场馆里的警卫人员骑着作为巡逻时的代步工具出现在国人视线内后,便越来越多在电影、电视剧和娱乐节目里出现。
独轮平衡车的结构主要包括车体、控制器、陀螺仪、电池及踏板,踏板通过承重梁固定在车体两侧,并且可以收合,收起时踏板平行于车体,放下时平行于底面供踩踏。目前,踏板收起时主要通过车体和踏板上的磁铁吸住,使其不落下,然而磁铁的安装较复杂,成本高。有时其吸力不可靠,踏板会自动落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独轮平衡车踏板结构复杂,收合不可靠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安装有新型踏板组件的独轮平衡车,该踏板组件结构简单,耐用,稳定性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安装有新型踏板组件的独轮平衡车,包括车轮、外壳、控制器、电池、承重梁及踏板,所述承重梁呈L型,包括竖部及横部,所述横部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踏板包括踩踏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螺丝孔,螺丝孔内安装有波珠螺丝;承重梁横部与踏板连接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转动时玻珠螺丝可以卡合在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玻珠螺丝包括螺丝主体、弹簧和玻珠,螺丝主体内设有内腔,弹簧安装于内腔里,所述玻珠置于弹簧顶端并卡合在内腔出口处。
作为优选,所述踩踏部上表面设置有防滑凸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独轮平衡车上组装的新型踏板组件,结构简单,仅靠体积小的玻珠螺丝即可实现踏板的收放,而且可靠,踏板收起时不会因颠簸落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独轮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独轮平衡车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独轮平衡车的左侧壳内壁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独轮平衡车的踏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独轮平衡车的踏板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独轮平衡车的波珠螺丝剖视图;
以上各图中:1、外壳;11、左侧壳;111、承重梁安装部;12、右侧壳;13、控制器槽;14、电池槽;15、槽盖;151、左槽盖;152、右槽盖;16、缺口部;17、提手支撑部;2、车轮;3、控制器;4、电池;5、承重梁;51、竖部;52、横部;521、第一凹槽;522、第二凹槽;6、踏板;61、踩踏部;62、连接部;63、螺丝孔;64、波珠螺丝;641、螺丝主体;642、内腔;643、弹簧;644、玻珠;7、提手盖;8、充电口;9、彩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做具体说明。
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方便组装的独轮平衡车,包括外壳1、车轮2、控制器3、电池4、承重梁5及踏板6。所述外壳1整体呈圆形,包括安装在一起的左侧壳11和右侧壳12,所述左侧壳11上设置有控制器槽13和电池槽14,右侧壳12上设置有电池槽14,电池4可拆卸的安装在电池槽14内,所述控制器槽13和电池槽14上设置有槽盖15。槽盖15可以为U型一体结构,控制器槽13和电池槽14边缘设有凹槽,槽盖15边缘设置有与凹槽相对应的凸起,槽盖15卡合在外壳1两侧,盖住控制器3和电池4,这样一次性便可拆下整个槽盖15,对控制器3和电池槽4进行检修。槽盖15也可以设置为左右分开结构,分为左槽盖151和右槽盖152,左槽盖151卡合在左侧壳11上,右槽盖152卡合在右侧壳12上,需要时,只需打开某一侧的槽盖15即可。为了快速打开槽盖15,槽盖15外壁设置有防滑凸起。所述外壳1顶部设置有一缺口部16,左侧壳11和右侧壳12上部通过设置在缺口部16的螺丝连接。所述缺口部16沿圆周外缘设置有提手支撑部17,外壳1两部分扣在一起后两提手支撑部17形成提手。所述缺口部16上方卡合有提手盖7,提手盖7上设置有两个伸入手部的通孔,两通孔中间形成提手外表面。所述提手盖7呈圆弧形,与外壳1弧度相同,盖上提手盖7后,整个外壳1呈完整的圆形。所述外壳1上还设置有充电口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行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行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676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