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化燃烧装置及包含这种汽化燃烧装置的取暖锅炉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67469.3 | 申请日: | 2015-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627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光磊 |
| 主分类号: | F23B40/02 | 分类号: | F23B40/02;F23L5/02;F24H1/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52260 河北省石家庄***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化 燃烧 装置 包含 这种 取暖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锅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取暖锅炉的汽化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型燃煤取暖锅炉多为底部送风结构,底部送风结构就是在锅炉炉膛的下方安装送风装置,用于增加炉膛内的空气供给,促使燃煤充分燃烧。这种方式的炉膛在使用中存在着燃烧不充分,冒黑烟,循环水温不稳定等问题,容易造成能源浪费。本人在自行研发的专利(专利号:201520000815.X)的基础上对取暖锅炉的炉膛进行了改进,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使燃煤充分燃烧,避免冒黑烟,温度稳定的汽化燃烧装置,及包含这种汽化燃烧装置的取暖锅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化燃烧装置,包括自下而上分布且相互连通的送风清灰室、炉排、燃烧室、循环填煤室,所述燃烧室内设有燃烧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清灰室侧方设有一底部风机,所述燃烧炉膛上部设有一送风盘,所述送风盘通过管路与上方风机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风盘为一中空方形腔体,腔体中心设有一上下贯通的圆筒,圆筒下端与燃烧炉膛连通,上端与循环填煤室连通,所述圆筒的筒壁上设有若干进气孔。
一种取暖锅炉,包括所述的汽化燃烧装置,位于汽化燃烧装置上方的螺旋填煤装置,位于汽化燃烧装置侧方的烟气循环换热室,所述汽化燃烧装置的燃烧室、循环填煤室和烟气循环换热室的四周均设有循环水套;循环填煤室侧方设有烟气回流管路与烟气循环换热室连通。
采用了上述方案的汽化燃烧装置及包含这种汽化燃烧装置的取暖锅炉,燃煤在燃烧炉膛燃烧时,底部风机由下向上送风,促进燃煤燃烧,风力将高温气体及未充分燃烧的烟气同时向上吹至燃烧炉膛上方,此时,上方风机通过管路向送风盘送风,送风盘的进气孔将空气与经过燃烧炉膛上方的未充分燃烧的高温烟气混合,促进其再次燃烧,避免了未充分燃烧的烟气流出取暖锅炉,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送风盘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
1送风清灰室;2炉排;3燃烧室;4循环填煤室;5燃烧炉膛;6底部风机;7送风盘;71进气孔;8上方风机;9螺旋填煤装置;10烟气循环换热室;11烟气回流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考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化燃烧装置,包括自下而上分布且相互连通的送风清灰室1、炉排2、燃烧室3、循环填煤室4,所述燃烧室内设有燃烧炉膛5,所述送风清灰室侧方设有一底部风机6,所述燃烧炉膛上部设有一送风盘7,所述送风盘通过管路与上方风机8连接。所述送风盘7为一中空方形腔体,腔体中心设有一上下贯通的圆筒,圆筒下端与燃烧炉膛连通,上端与循环填煤室连通,所述圆筒的筒壁上设有若干进气孔71。
一种取暖锅炉,包括所述的汽化燃烧装置,位于汽化燃烧装置上方的螺旋填煤装置9,位于汽化燃烧装置侧方的烟气循环换热室10,所述汽化燃烧装置的燃烧室、循环填煤室和烟气循环换热室的四周均设有循环水套;循环填煤室侧方设有烟气回流管路11与烟气循环换热室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底部风机6和上方风机8及螺旋填煤装置9均通过缆线与自动控制系统连接,可以实现定时、定量填煤,温度通过控制底部风机6和上方风机8的风力控制。一次填煤可连续供热至少48小时,具有不冒黑烟,污染少,热利用率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光磊,未经陈光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674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滚珠丝杠副轴向静刚度卧式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 下一篇:耐高压机械密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