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周疲劳试验机的多轴疲劳试验夹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64103.0 | 申请日: | 2015-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52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 发明(设计)人: | 戴光泽;朱振宇;张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04 | 分类号: | G01N3/04 |
| 代理公司: | 成都博通专利事务所 51208 | 代理人: | 陈树明 |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疲劳 试验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周疲劳试验机的疲劳试验夹具,具体涉及一种高周疲劳试验机的多轴疲劳试验夹具。
技术背景
现代工程中很多零件和构件都是在循环载荷下工作的,如曲轴、连杆、叶片、铁路桥梁、车轮、核反应堆及发电设备等,其失效形式主要是疲劳断裂。为便于分析研究,按破坏循环次数的高低将疲劳分为两类,低周疲劳和高周疲劳。作用于零件、构件的应力水平较高,破坏循环次数一般低于104~105的疲劳称为低周疲劳;相反,作用于零件、构件的应力水平较低,破坏循环次数一般高于104~105的疲劳即高周疲劳。高周疲劳断裂通常是突然发生,而且无论脆性或者韧性材料,都不会发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因此往往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工程构件与动力机械在服役过程中已不再是低周疲劳,而更多的是高周疲劳,甚至是超高周疲劳。已有许多研究成果显示,材料在107周次以上的超高周疲劳阶段仍然可能发生疲劳断裂。这些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也逐渐加大和深化对高周疲劳的研究。
在实验室阶段,对材料高周疲劳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单轴应力水平;而在实际应用中,材料服役呈现高周循环载荷且多轴应力水平的特点。因高周疲劳试验机的控制系统主要有“线性扫频幅度控制系统”和“PWM脉宽调制型控制系统”两类,无论哪一类控制系统,都是基于系统共振原理进行工作的,很难实现多轴的应力状态。只有极少数专为高周疲劳的多轴应力研究而设计的昂贵的疲劳试验机设备。因此,如何在现有的单轴高周疲劳试验机上,对试样进行多轴疲劳试验,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专利200610112809.9公开了一种十字型电焊试样多向疲劳加载夹具装置,实现对十字型点焊试样进行多向循环加载疲劳测试的夹具,但是该专利对试样的要求有较大局限,非标准试样,且只能实现拉-剪循环多向疲劳测试。因此,如何在单轴高周疲劳试验机上实现对标准试样的拉-剪、压-剪、拉压-剪切等多轴疲劳试验,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周疲劳试验机的多轴疲劳试验夹具。该多轴疲劳试验夹具与高周疲劳试验机配合试用,可以使金属等壁厚管材和实心螺纹夹持棒材等试样处于拉-剪、压-剪、拉压-剪切等多轴疲劳应力条件下,对试样的高周、多轴的疲劳特性进行研究。同时,该夹具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加持性能强,定位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周疲劳试验机的多轴疲劳试验夹具,包括相对的两个夹具体,每一夹具体后部的夹持端均与疲劳试验机的夹头相连,所述夹具体后部的夹持端由引伸主轴和套合于所述引伸主轴外面的引伸套筒组成,引伸套筒的后部设有用于与疲劳试验机夹头的法兰盘固定和锁紧的凸台和限位脚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引伸套筒的前端内部设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弧形夹具后端的连接轴后部的外螺纹配合;弧形夹具前端的内凹面设有与垂直方向呈不同角度的多个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的具体结构是:
弧形夹具的内凹面上设有带盲孔的凸台,传导垫块置于盲孔内,试样连接块盖住传导垫块,试样连接块的限位齿与凸台台面上的限位槽配合,且限位槽的侧边与引伸主轴轴线平行;凸台的周围开有与锁紧盖侧壁适配的环形凹槽,锁紧盖盖住试样连接块,且锁紧盖通过内螺纹螺纹连接在凸台的外螺纹上;且锁紧盖上开有穿过试样的通孔,试样连接块上设有与试样端部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
A、分别将两个夹具体的引伸套筒套合于引伸主轴上,并将两个夹具体的引申套筒后部的限位脚台分别卡入疲劳试验机上夹头和下夹头的底座上,随后将疲劳试验机上夹头和下夹头的法兰盘分别套在两个夹具体的引申套筒的凸台上。这样,就初步将夹具体的夹持端与疲劳试验机的上下夹头固定。
B、将弧形夹具的连接轴拧入引伸套筒,并完全穿透引伸套筒的内螺纹部分2~5mm,使连接轴与引伸主轴压力接触;在拧入过程中,需保持两个弧形夹具位置相互对称,保证两个弧形夹具的内凹面上与垂直方向呈相同角度的锁紧装置相对。
C、根据多向加载的角度,选择弧形夹具的相应位向(与垂直方向的角度)的锁紧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641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