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阻力倒流防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62730.0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619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侯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基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06 | 分类号: | F16K15/06;F16K15/18;F16K3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08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力 倒流 防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领域,尤其与一种低阻力倒流防止器有关。
背景技术
倒流防止器又称污流隔断阀,是一种严格防止生活饮用水管道发生回流时污染水源的安全设备,也可应用于其它不允许介质倒流的管道系统。专利公开号为CN104329490A公开了一种低阻力倒流防止器,具有连成一体并有同一中心线的前阀盖、阀体、后阀座,阀体由筒体和排水管组成,排水管设置在筒体下方,二者的中心线垂直相交;排水管与筒体之间设有排水孔;在前阀盖和阀体的筒体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滑阀;在前阀盖、阀体的筒体、后阀座形成的内腔中顺序安装有进口止回阀、排水阀和出口止回阀,所述进口止回阀、排水阀和出口止回阀具有同一中心线;所述进口止回阀和出口止回阀采用永久磁铁和衔铁结构;滑阀上游端与前阀盖之间的腔体为进水腔,进口止回阀与出口止回阀之间的腔体为中间腔,出口止回阀下游的腔体为出水腔;进水腔、中间腔和出水腔分别设有小孔与外界连通。然而该结构的倒流防止器结构复杂,在应用中成本较高,针对该问题,本专利申请人研究开发了一种低阻力倒流防止器来解决该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低阻力倒流防止器。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低阻力倒流防止器,包括主阀和设置于分别与主阀的进口和出口贯通的阀前主控管和阀后主控管,所述的主阀上设有前止回阀瓣和后止回阀瓣,前止回阀瓣和后止回阀瓣通过阀杆连接,通过阀杆可实现前止回阀瓣和后止回阀瓣的水平方向移动,前止回阀瓣和后止回阀瓣之间设置密封结构,所述的密封结构包括内密封芯和外密封套,所述的内密封芯套装于所述的阀杆中段,外密封套固定于所述的主阀内腔的侧壁,所述的阀杆穿过外密封套,内密封芯与外密封套之间具有相互抵触的密封部分,所述的内密封芯呈“C”型,内密封芯的内凹凹槽内设置弹簧,弹簧一端抵触于内密封芯的槽底,弹簧的另一端抵触于外密封套上;所述的阀前主控管和阀后主控管通过泄水阀连接,泄水阀顶端通过泄水管与主阀内腔贯通,泄水阀上的阀瓣通过分别设置于阀前主控管和阀后主控管的膜片驱动开启。当阀后主控管的压力大于或等于阀前主控管的压力时,倒流防止器阀将主阀的双重止回阀间的水排空变成独立空间,阻止水在管道中倒流。倒流防止器阀为受阀前主控管和阀后主控管压力影响的阀门,通过膜片感应阀后主控管的压力和阀前主控管的压力,阀后主控管的压力大于或等于阀前主控管的压力时,阀后主控管上的膜片向阀前主控管上的膜片方向受力,从而打开泄水阀上的阀瓣,实现泄水阀的排水。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和完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内密封芯与外密封套之间的密封部分设置密封圈。
所述的弹簧为锥形弹簧,锥形弹簧直径小的一端位于所述的内密封芯的槽底。
所述的外密封套为分体式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互为对称并配合形成容纳所述的内密封芯和所述的阀杆的容纳腔。
所述的主阀进口处安装有不锈钢过滤网。
所述的主阀上还设有放气阀,通过放气阀在检修主阀时可以快速降压,使泄水阀快速泄水。
所述的低阻力倒流防止器还包括支撑环和阀杆导向环,支撑环和阀杆导向环设置于所述的阀杆的前端,支撑环和阀杆导向环之间设置径向支撑筋,阀杆穿过阀杆导向环与所述的前止回阀瓣连接。从而进一步支撑阀杆和阀瓣。
所述的阀杆两端部设有限位凸台。
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介质由高能量向低能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倒流防止器利用介质流过进水止回阀时因设定的微小机械阻力和过流水头损失而减压,使进口压力高于泄水阀腔的压力,这个压差△P控制泄水阀关闭,保证进口和出口之间正常供水。一旦小于该安全值,介质处于倒流的临界状态,这时泄水阀上的阀瓣通过膜片自动开启泄水阀,将阀腔内倒流水排出管外。
泄水阀采用双流道结构,保证了在泄水的同时,大量空气补入阀腔,形成空气隔断,杜绝了介质倒流。泄水阀阀腔内压力下降,当△P达到设定安全值时泄水阀自动关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基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基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627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