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管式沉管灌注桩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61378.9 | 申请日: | 2015-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535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 发明(设计)人: | 郭倩;黄明洋;梁江华;柴盈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禹防水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爱迪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1 | 代理人: | 何婷;曾利红 |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管 式沉管 灌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管式沉管灌注桩。
【背景技术】
现有打桩技术中的成孔灌注桩方法典型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振动沉管灌注桩,这种打桩方法是通过振动将桩打入地面预期位置,灌注混凝土后拔出。但是这种方法为完全挤土,其积土效应严重的话会使道路建筑物出现被挤裂;其次管桩的活辨桩尖下沉时被封闭,使桩端面积大、端阻力大,沉桩困难。通常情况振动沉管灌注桩的桩径较小,一般直径小于0.5m;另外在沉管里放钢筋笼及浇灌混凝土后通过振动上拔沉管时,有时活辨桩尖打不开或没有完全打开,影响桩的质量。第二种是钻机成孔,旋挖钻机打桩方式是目前钻机成孔灌注桩施工中最有影响力的设备,其采用的是用挖斗旋挖取土,但是由于粘性软土区域的土很难从旋挖斗里倒出,旋挖钻机无法施工。而在有些土层,旋挖钻机成孔后又会出现塌孔或缩孔,需下钢护筒,这会使施工复杂化、增加施工成本并使施工效率降低。
部分产品进行了改良,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双管式沉管灌注桩制作方法,申请号:200610087631.7,申请日:2006-06-07,桩管由内外两根桩管组成,内外桩管之间留有适当的间隙;外桩管底部安装有钢制的圆环管脚;内桩管纵向剖为两半,在剖面上交错焊接小钢管,然后用通厂钢插销穿入小钢管中把两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
又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沉双管拔内管成孔灌注桩结构,申请号:201220138721.5,申请日:2012-04-01,包括偏心力矩可调振动锤、夹柱器、内管、外管、打柱架或起重吊车,其特征在于内管设置于外管内,内管与外管顶部与夹柱器连接,夹柱器顶部连接偏心力矩可调振动锤或卷扬机。
上述技术方案中,均采用双管结构,前者采用剖分式内桩管,结构复杂,组装和维护麻烦;后者结构简单,仅仅由内外管组成,且解决了内桩管清除泥土的问题,但是其仍存在的不足在于,内外管之间的距离狭小,而工地现场操作不可能百分百精准,故内管依然会受到外管的摩擦,反复使用后内外管均出现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反复使用的双管式沉管灌注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管式沉管灌注桩,包括外管、内管和圆环管脚,所述内管套在外管内,内管与外管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外管底部设有圆环管脚,所述圆环管脚截面呈楔形或者三角形且圆环管脚覆盖内管的一部分,其作用是避免泥土进入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狭小缝隙内,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设有塑料薄膜。
所述塑料薄膜与外管之间灌注有膨润土泥浆。
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宽度不超过10毫米。
所述塑料薄膜顶部设有硬胶环,所述硬胶环截面直径大于10毫米。
所述外管内壁配合内管底端端面设置有定位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主要结构仅包括内管和外管,由于采用塑料薄膜结构,使用寿命延长,套管和拔桩时均不会出现严重磨损,且塑料薄膜十分廉价,破损即可更换;另外由于采用覆盖部分内管的圆环管脚设计,使得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被覆盖,进一步减少了内管拔桩时的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外管;2、内管;3、圆环管脚;4、塑料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双管式沉管灌注桩,包括外管1、内管2和圆环管脚3,所述内管2套在外管1内,内管2与外管1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外管1底部设有圆环管脚3,所述圆环管脚3截面呈楔形或者三角形且圆环管脚3覆盖内管2的一部分,其作用是避免泥土进入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狭小缝隙内,所述内管2与外管1之间的间隙设有塑料薄膜4,塑料薄膜4对内管2外壁起到润滑作用,尤其是内管拔桩且内外管存在一定角度偏差时,通过磨损塑料薄膜来减少内管与外管的直接摩擦。
所述塑料薄膜2与外管1之间灌注有膨润土泥浆,其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塑料薄膜的润滑作用。
所述内管2与外管1之间的间隙宽度不超过10毫米,过大的间隙容易拱入大量泥土。
所述塑料薄膜4顶部设有硬胶环,所述硬胶环截面直径大于10毫米,其作用是通过顶部的硬胶环卡在内管和外管的顶部,避免塑料薄膜大面积落入内外管的下部。
所述外管1内壁配合内管2底端端面设置有定位环,其作用是对内管进行深度定位。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禹防水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大禹防水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613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