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渣浆泵的碳化硅耐磨涂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57718.0 | 申请日: | 2015-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8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阳白梅;李秋南;刘凯;赵光华;余小峰;李再勇;黄涛;梁恒;李海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江弘源襄阳碳化硅特种陶瓷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2 | 分类号: | F04D29/02;F04D7/00;B32B15/04;B32B27/30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王健 |
地址: | 441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渣浆泵 碳化硅 耐磨 涂层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磨涂层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渣浆泵的碳化硅耐磨涂层结构,属于耐磨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磨损是机械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中的低应力冲蚀磨损更是广泛存在于现代工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和系统中,如矿山、电厂等行业使用的灰浆泵、泥浆泵和渣浆泵中的过流部件、管道与阀门等零部件,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承受固体粒子的冲蚀与磨削,还要承受液体介质的磨蚀及高温的作用,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导致这些零部件磨损严重,使用寿命较短。为此,将具有较高硬度和抗磨蚀能力的高铬铸铁作为制造渣浆泵的材料,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实际生产量的增大及渣浆泵的大型化,液体浆料的输送速度增加,高铬铸铁难以抵抗高速固体粒子的冲蚀磨损和液体介质引起的磨蚀和气蚀,致使高铬铸铁制成的渣浆泵磨损严重。
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较好的耐磨蚀性能,将其与加工性、韧性和强度良好的金属复合形成表面复合材料,既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的性能,又可以针对不同工况条件下人为地进行材料性能和结构的设计,以满足不同工况下对零部件的要求。但是由于陶瓷材料制备、加工困难,生产成本高,且脆性大,使其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渣浆泵中工况较差的部件不耐磨损和腐蚀,金属表面的附着力差不便于设置耐磨层,使用寿命较短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耐磨层结合状态良好,抗冲击和疲劳破坏,具有很好的耐磨和耐腐蚀性能,便于加工成型,使用寿命长的一种用于渣浆泵的碳化硅耐磨涂层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渣浆泵的碳化硅耐磨涂层结构,包括金属基面,所述金属基面的外表面均匀开设有纵横交错的固定槽口,固定槽口内对应固定有内嵌支架,内嵌支架上纵横交错的支架单元形成了多个涂层分隔,金属基面的外表面设置有树脂底层,树脂底层的上表面以及内嵌支架的外表面铺设有耐磨层。
所述耐磨层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涂层钢丝圈,涂层钢丝圈与内嵌支架相固定连接。
所述耐磨层采用乙烯基酯树脂、碳化硅颗粒以及偶联剂制成。
所述内嵌支架位于金属基面外表面的高度小于树脂底层和耐磨层的厚度之和。
所述树脂底层的厚度为0.2毫米-3毫米,耐磨层的厚度为2毫米-12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金属基面的外表面均匀开设有固定槽口,固定槽口内对应固定有内嵌支架,内嵌支架能够对外面铺设的树脂底层和耐磨层起到很好的分散固定的作用,提高金属基面外表面的附着性能。
2、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耐磨和耐腐蚀性能,有效避免了耐磨层由于与金属基面之间的附着力不足而出现松动或局部崩裂的现象,其结合状态良好,无裂纹,可吸收固体颗粒反复冲击涂层材料表面引起的疲劳破坏,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设置树脂底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金属基面1,固定槽口2,内嵌支架3,涂层分隔4,树脂底层5,耐磨层6,涂层钢丝圈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渣浆泵的碳化硅耐磨涂层结构,包括金属基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面1的外表面均匀开设有纵横交错的固定槽口2,固定槽口2内对应固定有内嵌支架3,内嵌支架3上纵横交错的支架单元形成了多个涂层分隔4,金属基面1的外表面设置有树脂底层5,树脂底层5的上表面以及内嵌支架3的外表面铺设有耐磨层6。
所述耐磨层6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涂层钢丝圈7,涂层钢丝圈7与内嵌支架3相固定连接。
所述耐磨层6采用乙烯基酯树脂、碳化硅颗粒以及偶联剂制成。
所述内嵌支架3位于金属基面1外表面的高度小于树脂底层5和耐磨层6的厚度之和。
所述树脂底层5的厚度为0.2毫米-3毫米,耐磨层6的厚度为2毫米-12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江弘源襄阳碳化硅特种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汉江弘源襄阳碳化硅特种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577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