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式竹节桩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54248.2 | 申请日: | 2015-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258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谢晓东;周玉石;谢曙东;谢益飞;赵伟明;黄立伟;鲍国强;汤武;张群;刘泽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城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城地岩土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6 | 分类号: | E02D5/56;E02D5/48;E02D5/52;E02D5/24;E02D5/58;E02D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6 上海市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预制构件 螺旋式 竹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式竹节桩,主要应用于市政基础、工业及民用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加固、改良及防止土方位移等领域。
背景技术
管桩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日本,80年代,首先在我国沿海一带得到应用,后逐步传入内陆省份。一般混泥土管桩的承载能力取决于两个参数,一个是管桩端面的大小,另一个是管桩桩身面积的大小。在我国沿海软弱的地基工程中,管桩端面的承载力占整个管桩承载力的10%~20%左右,管桩桩身与周围基础土之间的摩擦力所形成的承载力占整个管桩的80%以上。而目前普通的混泥土管桩形状上基本是等直径的圆柱体,此种机构的混泥土管桩的端面面积较小,从而使得管桩的端面承载力较小;另外,此种管桩为等直径圆柱体,使得桩身表面积较小,使得桩身与周围的基础土之间的摩擦力较小,从而使得管桩的承载力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承载能力强,稳定性高,施工效率高,成本造价低的桩基工程用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式竹节桩,包括桩体,所述的桩体外壁上轴向间隔设有多个螺旋状凸体,形成螺旋竹节式形状;所述的螺旋状凸体与桩体上下连接面均为坡面,所述桩体上端部设有凸台,所述的螺旋状凸体直径比桩身直径大100-300mm;所述的凸台上端面设有连接两桩体的机械快插件;所述的螺旋式竹节桩有多种组合方式;所述凸台上端面安装有下旋用凸盘,所述凸盘用均布的三根螺栓紧固在凸台上端面上。
所述的螺旋状凸体与桩身上下连接面均为坡面,所述坡面轴向高度为50~250mm。
所述的相邻两个螺旋状凸体的间距为800~1500mm。
所述的螺旋状凸体的外圆周面的轴向宽度为50~200mm。
所述的凸台直径为450~2000mm。
所述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式竹节桩有以下几种连接方式: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式竹节桩与其他形式竹节桩连接,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式竹节桩与管桩之间的连接,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式竹节桩与其他形式竹节桩、管桩综合连接。
所述的凸台上端面设有连接两桩体的机械快插件。
所述的凸台上端面安装有下旋用凸盘,所述凸盘用均布的三根螺栓紧固在凸台上端面上,所述凸盘可拆卸循环利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式竹节桩设有螺旋式凸体,所述螺旋式凸体有较大的承压能力,又有较强的抗拔能力。由于多个螺旋式凸体的存在,可增加桩的稳定性和桩的端阻力;采用凸台设计可以用小直径的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式竹节桩代替大直径的复合配筋桩、高强管桩等各种预制桩,节约材料,降低生产成本,所述桩采用螺旋式竹节设计,沉桩施工时,螺旋竹节钻进式下沉,可以减小下沉阻力,提高沉桩速度,缩短施工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桩体结构示意图
1凸台2上端部3机械快插件4桩体5螺旋式凸体6坡面7凸盘8螺栓
图2为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竹节桩与其他单一桩之间自由组合示意图
2-1其他形式竹节桩2-2管桩2-3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竹节桩
图3为预应力预制构件螺旋竹节桩与其他形式竹节桩、管桩之间的自由组合图
图4搅拌工艺
9搅拌桩机10搅拌桩截面
图5吊桩工艺1
11履带吊车12钻孔桩机
图6接桩工艺1
13接桩卡槽
图7沉桩工艺1
图8两桩体连接工艺1
图9钻杆桩体安装工艺
14钻杆15可伸缩式钻头
图10吊桩工艺2
图11接桩工艺2
16第一动力头17第二动力头
图12-1沉桩工艺2
图12-2动力头复位工艺
图13两桩体连接工艺2
图14-1钻杆拔出工艺
图14-2钻头回缩示意图
18上搅拌叶片19固定销20回转叶片21下搅拌叶片
图14-3钻头张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城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城地岩土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城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城地岩土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542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预应力混凝土壁桩
- 下一篇:用围护桩连接的地下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