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沉降监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47758.7 | 申请日: | 2015-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84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荣;曹震颖;丁利红;赵斌;李林;赵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C5/00 | 分类号: | G01C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 地址: | 2002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沉降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沉降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针对工程本体或周边环境的沉降现象,目前常规采用的沉降监测方法为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该方法耗费的人力较多,且无法实时获取监测信息,此外,在有毒、有害、危险环境下无法实施常规监测,采用其他自动沉降监测方法时,测点的布设难度较大甚至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自动沉降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通过采用伺服式全站仪以及远程计算机,以实现对待监测区域的自动化沉降监测。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自动沉降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包括伺服式全站仪、数据自动采集发送器、远程计算机、基准觇标点、若干监测觇标点,所述伺服式全站仪、数据自动采集发送器以及远程计算机依次连接,若干所述监测觇标点布置于待监测区域,所述基准觇标点布置于稳定区域。
所述伺服式全站仪由步进电机驱动,可在水平方向360°自由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实现自动化监测,且测量精度较高,适用于有毒、有害、危险等人类无法持久滞留区域的建构筑物的自动沉降监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自动沉降监测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图中标记1-5分别为:远程计算机1、数据自动采集输出器2、伺服式全站仪3、监测觇标点4、基准觇标点5。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沉降监测系统,该自动沉降监测系统包括伺服式全站仪3、数据自动采集输出器2、远程计算机1、若干监测觇标点4以及基准觇标点5,其中,伺服式全站仪3设置于监测区域外并与监测区域范围构成通视的高处,伺服式全站仪3在安装时采用强制对中仪器墩台,以使伺服式全站仪能够在运行期间保持稳定,伺服式全站仪3与数据自动采集输出器2相连接,数据自动采集输出器2通过移动无线通信网络与远程计算机1构成通讯连接,以使远程计算机1能够实时与伺服式全站仪3交互传递;若干观测觇标点4布置于监测区域内并与伺服式全站仪3构成通视,根据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观测觇标点4可分成若干排间隔排列;基准觇标点5布置于监测区域外的稳定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伺服式全站仪3可在平面上进行360°的自由旋转,伺服式全站仪3具体是由步进电机驱动。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远程计算机1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指挥数据自动采集输出器2的工作;(2)接收并存储数据自动采集输出器2送回的监测数据;(3)用专用程序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形成监测结果,监测结果立即显示在计算机的显示屏上,可供存储或打印输出。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自动沉降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利用伺服式全站仪3通过测量基准觇标点5和监测觇标点4高差的方法,测算监测点与基准点高差的变化,从而计算出监测点的单次、累计沉降变化值。数据自动采集输出器2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信号的形式发送,用远程计算机1接受信号,并进行数据自动处理;可根据需要设置监测信息输出的时间间隔。具体的监测方法如下:
(1)初始数据采集时,以稳定的基准觇标点5作为后视,测量伺服式全站仪3到基准觇标点5间的虚拟高程(无测站及目标高)H0;
(2)之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测量伺服式全站仪3到各监测觇标点4间的虚拟高程值HI,记录、设置好先后监测点间的水平夹角值,以便之后使伺服式全站仪3能够在步进电机的驱动下进行自动监测工作;形成一个基准后视、若干监测点前视的高差测量监测模式(“一后多前”的监测方法);
(3)数据自动采集输出器2将从伺服式全站仪3上所收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远程计算机1,远程计算机1将接收的测量信息按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自动处理,得出各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间的高差值;每次测量的高差值与首次测量的高差值之差即为累计沉降变形,与上次测量的高差值之差即为单次沉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477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