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透镜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46522.1 | 申请日: | 2015-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6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赵立顶;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卡澜特车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5/04 | 分类号: | F21V5/04;F21W101/1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率 led 芯片 远近 一体化 汽车 大灯 透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透镜。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前照灯大灯一般采用透镜对出射的光线进行聚光,并使得汽车前方的光线达到一定的照度值,从而为驾驶人员提供照明。然而现有汽车前照灯大灯的出射光线较为分散,且射程较短,从而照明清晰度较差,容易对行车的安全性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获得一种光照效果良好的大灯透镜,是目前汽车照明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透镜,本透镜具有较强的聚光能力,经由本透镜出射的光线不但穿透力强,亮度均匀,而且照明度较高,视野清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透镜,透镜为平凸透镜,包括平面状的入射面和供光出射的外凸面;透镜在靠近所述入射面的一侧设置有凸出在外凸面外侧的定位凸环,所述外凸面与所述定位凸环的回转轴线彼此重合;所述入射面和供光出射的外凸面之间为透明的镜体;所述外凸面自外凸面顶部向定位凸环一侧由顺次相连的椭球面和抛物面构成;所述椭球面与抛物面之间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优选的,透镜的材质为光学级高硼硅玻璃。
优选的,设所述透镜的外凸面的厚度为B,自外凸面顶部向定位凸环一侧的厚度为B/3的前段部分为椭球面,厚度为2B/3的后段部分为抛物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透镜的外凸面采用多个非球面设计,即外凸面由顺次相连的椭球面和抛物面构成,其中椭球面设置在光线出射方向一侧,而抛物面设置在光线入射方向一侧。这种结构的透镜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透镜,不但穿透力强,亮度均匀,而且照明度较高,视野清晰,从而本透镜大大地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将厚度为三分之一外凸面厚度的前段部分(即光线出射端)设为椭球面,而将厚度为三分之二外凸面厚度的后段部分(即光线入射端)设为抛物面,椭球面的主要功能为将出射光线打散,抛物面的主要功能则是使入射光线汇聚。本实用新型中的这种经过特别设计的透镜,不但能实现对入射光线的再次合理分配,使得出射光线符合国标,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出射光线的光照效果和照明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了乘员的驾乘感。
附图说明
图1、2均是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40—透镜41—外凸面42—入射面43—定位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透镜40为平凸透镜,包括平面状的入射面42和供光出射的外凸面41;透镜40在靠近所述入射面42的一侧设置有凸出在外凸面41外侧的定位凸环43,所述外凸面41与所述定位凸环43的回转轴线彼此重合;所述入射面和供光出射的外凸面之间为透明的镜体。
所述透镜40的材质为高硼硅光学级玻璃。
如图2所示,所述透镜40的外凸面41的厚度为B,自外凸面41顶部向定位凸环43一侧的厚度为B/3的前段部分为椭球面,厚度为2B/3的后段部分为抛物面;所述椭球面状的前段部分与抛物面状的后段部分之间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光线自入射面42首先进入抛物面状的后段部分,此后段部分将进入其中的光线汇聚起来,然后光线进入椭球面状的前段部分,前段部分将光线打散后射出。本实用新型中的透镜对入射其中的光线再次合理分配后射出,从而使得出射的光线不但符合国标,也可以更好地满足车内乘客的驾乘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卡澜特车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卡澜特车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465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