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污染水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44098.7 | 申请日: | 2015-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4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昊;钟卉元;刘晓;杨洋;安晓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明淑娟 |
地址: | 06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 水净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污染水处理系统,特别是一种微污染水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微污染水虽然定义为各类污染物污染程度较低的污水,但对于其中的一些重要污染物,例如COD、N、P等的浓度依然维持较高的程度。这些污水水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容易发生水质污染现象。
现有技术中,微污染水深度处理工艺,应用较为广泛的有臭氧氧化法、絮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法、膜分离法、电解处理等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脱氮脱磷法等,存在基建投资大、操作管理复杂、处理成本较高、安全性较差等弊端。臭氧氧化法虽然能较好的去除微污染水中的污染物质,但其基建投资大,管理复杂,安全性也是影响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膜生物反应器法属于膜分离法中较为成熟的方法,其拥有去除污染物效率高,运行稳定等优点,但是将其处理规模巨大的微污染水,会出现基建投资明显偏高,运行、管理成本陡增等问题;另外,生物脱氮脱磷法主要是处理适合生物处理的较高浓度的污水,而将其应用于处理微污染水,需要额外投加碳源,这不仅增加了处理成本,而且提高了运行管理的复杂性,还会出现系统运行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方便、低温除污效果好的水源热泵与潜流湿地结合的微污染水净化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污染水净化系统,包括潜流湿地,能量交换池,潜流湿地的基质层内设置有与能量交换池内的换热器连通的循环加热管,潜流湿地的出水管与能量交换池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①采用后置能量交换池的方式来使换热器浸没其中,以潜流湿地出水作为热泵热源,能量交换池作为与外界换热的场所,将加热后的出水送入潜流湿地基质层内的循环加热管,进而提高潜流湿地内部温度,达到低温条件下提高微污染水净化效果的目的。
②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方便、投资成本低。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循环加热管分层设置于潜流湿地的基质层内,使潜流湿地内每层基质都得到加热,提高微污染水净化效果。
循环加热管分二至三层设置在潜流湿地的基质层内,置于基质层内的循环加热管呈迂回式结构,有效提高潜流湿地系统的基质内部温度,从而提高微污染水净化效果。
换热器与热泵机组线路连接。
潜流湿地的出水管位于潜流湿地出水侧的对称中心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中:水箱1,进水侧2,进水管3,布水装置4,基质层5,循环加热管6,植物7,潜能湿地8,出水侧9,出水管10,能量交换池11,水源热泵系统12,换热器13,热泵机组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所举之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水源热泵系统12包括热泵机组14和换热器13,换热器13设置在能量交换池11内并与设置在能量交换池11外的热泵机组14通过线路连接;潜流湿地8包括进水侧2、基质层5、植物7、布水装置4和出水侧9,进水侧2设置有连通水箱1的进水管3,出水侧9设置有出水管10,出水管10位于出水侧9的对称中心位置,且根据不同水位高度上、下分层设置为两层,出水管10的另一端与能量交换池11连通,循环加热管6为上下两层设置于基质层5内,基质层5内的循环加热管6呈迂回式结构,循环加热管6的进出水端与能量交换池11内的换热器13连接。
采用能量交换池11的方式来使换热器13浸没其中,以潜流湿地8出水作为热泵热源,能量交换池11作为与外界换热的场所,将加热后的出水送入循环加热管6,通过循环加热管6在基质层5内部进行有效合理地布置,进而提高潜流湿地内部温度,达到低温条件下提高微污染水净化效果的目的,潜流湿地内部在经过循环加热管6加热后,微污染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被基质层5和植物7吸收去除效率显著提高,能得到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及以上标准的清水,此系统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方便、低温除污效果好,投资成本低、主要用于微污染水的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理工大学,未经华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440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环保设备
- 下一篇:强风浪深水体生物浮床柔性消力悬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