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液港拔针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40172.8 | 申请日: | 2015-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724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 发明(设计)人: | 冯秋琪;张丽华;钱湘云;谢幸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 地址: | 226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输液 港拔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液港拔针装置。
背景技术
针刺伤是临床医务护理人员面临的最大的职业危害之一,例如输液港在植手术后,需要给患者补液或换针,通常要做的就是拔针,由于输液港的胶垫具有弹性,并且带有一定的厚度,往往扎针容易而拔针难,在拔针的时候因为受力的惯性作用,落空的时候很容易扎到医务护理人员扶在输液港底座上另一只手,并且造成交叉感染,本实用新型因此而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输液港拔针装置,其结构简单,用于输液港拔针,使用方便,避免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输液港拔针装置,包括相互铰接的装置本体和第一握持部,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夹针部和第二握持部,所述夹针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呈钝角连接,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夹针部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第二握持部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上设置圆片型夹头,所述夹头上设置相互连通的夹口和定位孔,所述夹口沿所述夹头径向延伸至所述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孔径大于输液港用针的直径而小于输液港用针的上盖。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上设有防滑纹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拔针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减少医务人员受到针刺伤,避免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输液港拔针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时新型实施例中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握持部;2、第二握持部;3、夹针部;31、支撑杆;32、夹头;321、夹口;322、定位孔;4、弹性件;5、防滑纹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参见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提供一种输液港拔针装置,包括相互铰接的装置本体和第一握持部1,装置本体包括夹针部3和第二握持部2,夹针部3和第二握持部2支架呈钝角连接,在第一握持部1和第二握持部2支架连接弹性件4,优选的该弹性件4为弹簧,夹针部3包括支撑杆31,支撑杆31的一端与第二握持部2连接,支撑杆31的另一端上设置圆片型夹头32,夹头32上设置相互连通的夹口321和定位孔322,夹口321设置在夹头32的径向上并向定位孔322延伸,为了方便输液港用针在夹头32上的固定,定位孔322的孔径大于输液港用针的直径而小于输液港用针的上盖,使用时输液港用针经夹口321后固定在定位孔322内,通过第一握持部1和第二握持部2施力即可将针拔出。
为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手打滑,在第一握持部1和第二握持部2上还设有防滑纹路5,增加摩擦,便于操作。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未经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401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夹子的输液器
- 下一篇:服务器集群散热管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