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截止阀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38523.1 | 申请日: | 2015-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00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田洪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迪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1/36;F16K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新生 |
地址: | 2150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截止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截止阀。
背景技术
截止阀是指关闭件(阀瓣)沿阀座中心线移动的阀门,阀瓣沿阀座的中心线作直线运动,由于该类阀门的阀杆开启或关闭行程相对较短,而且具有非常可靠的切断功能,又由于阀座通口的变化与阀瓣的行程成正比例关系,非常适合于对流量的调节,因此,这种类型的截流截止阀门非常适合作为切断或调节以及节流用。目前,截止阀通常包括阀体、阀瓣以及用于驱动阀瓣做上下直线运动的阀杆,阀体内设有带有开口的隔离内壁,隔离内壁两侧分别构成进口腔和出口腔,进口腔和出口腔通过开口相导通,阀杆包括置于阀体内部的内置部和露置于阀体外部的外置部,所述阀体内置部相对外置部的另一端与阀瓣联动连接,所述阀瓣置于进口腔和出口腔的导通处且可与隔离内壁抵触设置形成密封连接。阀瓣与隔离内壁的密封方式都是采用平面对平面,或采用锥面对锥面的密封结构,传统的平面密封即使经过数控精加工后仍需要研磨来保证阀座阀瓣的密封副具有很好的表面粗糙度,而且需要很高的密封力来保证密封面的密封比压让密封面弹性变形填补密封副之间的微观缝隙使得阀门密封实现。也就是说,这样的密封面结构,容易存在密封面的密封性能不达标,阀体内的介质从密封面的间隙部位流出,若是想使得密封性能强,加工精度要求就比较高,需要对阀座密封部和阀瓣密封部进行高精度的配合,工艺复杂,使得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过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好且密封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的截止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截止阀,包括阀体、阀瓣以及用于驱动阀瓣做上下直线运动的阀杆,所述阀体内设置有带有开口的隔离内壁,所述隔离内壁的两侧分别构成进口腔和出口腔,所述进口腔和出口腔通过开口相导通,所述阀瓣包括密封斜面,所述密封斜面包括能够与隔离内壁抵触连接的前段以及连接有软密封件的后段,所述软密封件能够与前段共同与隔离内壁抵触连接,所述软密封件朝向隔离内壁的一侧为呈球形的施压部。
优选的,所述前段相对于隔离内壁处于后段下方。
优选的,所述隔离内壁上相对软密封件处设置有圆弧形凹槽,所述圆弧形凹槽的半径小于施压部的半径。
优选的,所述软密封件上相对施压部的另一端为连接部,所述软密封件通过连接部与阀瓣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凸起环,所述阀瓣内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环相配合的沟槽,所述软密封件与阀瓣通过凸起环与沟槽的相互配合实现卡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阀瓣上设置有与连接部上的外螺纹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软密封件与阀瓣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软密封件由尼龙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前段上与隔离内部接触处设置有镍金属层或镍合金金属层。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软密封件能够与前段共同与隔离内壁抵触连接,阀瓣与隔离内壁之间由传统的单一锥面密封优化为锥面密封作为第二密封层与软密封件上的球形面与隔离内壁的锥面密封作为第一密封层相结合的双重密封方式。由于软密封件上的施压部呈球形设置,所以阀瓣在阀杆的带动下做上下直线运动时,施压部的球形面会与隔离内壁的锥面形成相切,这就在锥面密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线密封结构,而对于线密封结构,隔离内壁只需要经过数控精加工就可实现在低密封力的作用下,实现阀门的密封。因此,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双重密封截止阀来说,阀瓣与隔离内壁的密封面其实不需要经过复杂的研磨工序就可直接进行装配,因为即使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第一密封层即软密封件与隔离内壁之间的线密封结构密封性不够强,而第二密封层即前段与隔离内壁之间的密封也会作为一种补救措施,保证了截止阀内的流体不会泄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止阀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软密封件与阀瓣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2、阀瓣;3、阀杆;4、隔离内壁;5、进口腔;6、出口腔;7、密封斜面;8、软密封件;9、前段;10、后段;11、施压部;12、连接部;13、圆弧形凹槽;14、凸起环;15、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迪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迪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385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