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轮罩与轮辋的卡接力的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32596.X | 申请日: | 2015-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887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兰志斌;向莎;张海蓉;刘旭;周忍;张艳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春雨;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力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领域,具体涉及轮罩与轮辋的压入力和拔脱力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卡接式轮罩在设计过程中,轮罩与轮辋的卡接力是轮罩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卡接力具体包括轮罩压入力及轮罩拔脱力。压入力判定轮罩安装到轮辋上的操作方便性,拔脱力判定轮罩与轮辋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设计之初通常运用设计软件进行力的分析,得到轮罩变形量及轮罩卡爪尺寸等重要参数。在设计完成后,轮罩需要进行台架试验验证轮罩卡接力是否与设计结果一致。
现有技术中对于轮罩与轮辋的拔脱力测量如图1所示,轮罩2在装配到轮辋1之后,用挂够3穿过轮罩2的通风孔后连接到测力计4上,操作人员手拉测力计4直接测量,轮罩脱落时的测力计4的读数记作拔脱力值。目前拔脱力的测量一般直接使用测力计4进行简单测量,人力操作的随意性对结果影响很大。同时,实现轮罩2与轮辋1的卡接的压入力很难测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实现对轮罩与轮辋的压入力和拔脱力进行更加精确的测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轮罩与轮辋的卡接力的测量装置,包括:台架支架,所述台架支架具有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一对相对的立杆、固定在所述立杆之间并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横杆;测力杆,所述测力杆具有外螺纹,所述测力杆穿过所述横杆并与置于所述横杆上的调节螺母螺纹配合;测力计,所述测力计与所述测力杆连接;挂钩,所述挂钩能够被挂在所述测力计上;挡杆,所述挡杆定位在所述立杆上。
优选地,所述立杆上在不同高度的位置开有多个挡杆卡槽。
优选地,所述立杆上设有与所述挡杆连接的滑轨或齿条。
优选地,所述测力计下端设置有挂钩圆环。
利用上述测量装置进行轮罩与轮辋的压入力测量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轮辋非固定地置于如上所述的测量装置的底板上;
将所述挂钩连接到所述轮辋上并穿过所述轮罩的通风孔后连接到所述测力计上;
将所述挡杆定位在所述立杆上;
调整所述测力杆使所述轮辋、所述轮罩被拉起直至所述轮罩恰好与所述挡杆贴合;
记录所述测力计的读数;
继续调整所述测力杆使所述轮辋被拉起直至所述轮罩被所述挡杆压入所述轮辋;
记录所述测力计的读数;
将所述测力计的两读数相减。
利用上述测量装置进行轮罩与轮辋的拔脱力测量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轮辋固定在如上所述的测量装置的底板上;
将所述挂钩与所述轮罩连接后连接到所述测力计上;
将所述轮罩卡接到所述轮辋上;
调整所述测力杆使所述挂钩张紧;
继续调整所述测力杆直至所述挂钩将所述轮罩从所述轮辋上拉脱。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测量装置,在对拔脱力进行测量时,依靠测力杆与螺母的螺纹配合来对轮罩施加稳定的、方向不变的拉拔力,从而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而在进行压入力测量时,仍然采用测力杆、测力计及挂钩上拉轮辋,但此时依靠挡杆的下压力,能够在轮辋上升过程中将轮罩压入轮辋,而轮罩、轮辋、挂钩本身的重力能够从测力计读出,上述重力加上挡杆的下压力也能够从测力计读出,两组读数的差即为压入力,实现了压入力的测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挡杆能够通过不同方式定位在立杆上的不同高度,能够适应更多型号的轮辋与轮罩的卡接力的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测量轮罩与轮辋的拔脱力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测量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测量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测量装置进行拔脱力测量时挂钩与轮罩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挂钩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测量装置进行拔脱力测量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测量装置进行拔脱力测量的拔脱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测量装置进行压入力测量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测量装置进行压入力测量的压入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1、轮辋;2、轮罩;3、挂钩;4、测力计;5、底板;6、第一立杆;7、第二立杆;8、挡杆卡槽;9、横杆;10、测力杆;11、调节螺母;12、测力计;13、挂钩;14、轮辋;15、挂钩圆环;16、轮罩;17、挡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325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衡机转子支撑装置
- 下一篇:汽车外后视镜驱动器手动力矩自动化循环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