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防水池水位控制、水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31610.4 | 申请日: | 2015-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2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于丰浩;张新宇;王春海;王军强;朱晓丹;田芳芳;孙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9/00 | 分类号: | E03B9/00;E03B11/00;E03B7/12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防 水池 水位 控制 水循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防设施,尤其涉及一种消防水池水位控制、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消防水池是人工建造的储存消防用水的构筑物,是天然水源或市政给水管网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专用消防水池中的水由于很少利用,水质容易变坏,而且北方地区专用消防水池设计时需考虑防冻,增加了建设投资成本。为了降低造价并保证水质,消防用水常被设计与生产生活用水合用一个水池。但在水位控制上,只靠液位计保证,液位计一旦出现故障很难及时发现储水量的变化,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如在此时消防需要紧急用水,则会酿成更大的安全事故,无法保证消防水池发挥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防水池水位控制、水循环系统,消防水池与生产生活水池单独设置并通过溢流管连通,通过设置在生产生活水池中的液位计控制两个池的自动循环补水,可保证消防水池中的储水量始终不变,并且水质不会变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消防水池水位控制、水循环系统,包括相邻设置的消防水池和生产生活水池,消防水池通过溢流管一连接生产生活水池;消防水池的进水管上设电动补水阀,生产生活水池中设液位计,液位计与电动补水阀电连接;生产生活水池通过溢流管二连接外排水检查井。
所述电动补水阀处设旁通管,电动补水阀两侧及旁通管上分别设手动截止阀。
所述消防水池中设有多道导流墙。
所述溢流管一为下卧式溢流管,其进水口位于消防水池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消防水池与生产生活水池单独设置并通过溢流管连通,通过设置在生产生活水池中的液位计控制两个池的自动循环补水,可保证消防水池中的储水量始终不变,确保其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2)系统中的水循环流动,溢流管一为下卧式溢流管,可保证消防水池内的水质不会变坏,且具有防冻作用,减少了防冻设施投资成本;
3)当电动补水阀出现故障时,可通过旁通管补水;当液位计出现故障时,可通过溢流管排水,水池水位始终在可控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中:1.消防水池2.生产生活水池3.隔墙4.溢流管一5.液位计6.电动补水阀7.旁通管8.手动截止阀9.溢流管二10.外排水检查井11.导流墙12.消防供水泵13.生产生活供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见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一种消防水池水位控制、水循环系统,包括相邻设置的消防水池1和生产生活水池2,消防水池1通过溢流管一4连接生产生活水池2;消防水池1的进水管上设电动补水阀6,生产生活水池2中设液位计5,液位计5与电动补水阀6电连接;生产生活水池2通过溢流管二9连接外排水检查井10。
所述电动补水阀6处设旁通管7,电动补水阀6两侧及旁通管7上分别设手动截止阀8。
所述消防水池1中设有多道导流墙11。(如图2所示)
所述溢流管一4为下卧式溢流管,其进水口位于消防水池1底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消防水池水位控制、水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消防水池1通过电动补水阀6补水,消防水池1侧的生产生活水池2通过液位计5控制水位,液位计5与电动补水阀6联动;
当生产生活水池2的水位下降到下限水位L1时,电动补水阀6自动开启向消防水池1中补水;消防水池1的水位达到上限水位H0时,通过溢流管一4溢流到生产生活水池2中,生产生活水池2达到上限水位H1时电动补水阀6自动关闭;
因电动补水阀6故障,生产生活水池2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H2时,液位计5报警,并通过生产生活水池2中的溢流管二9向外排水检查井10溢流;
电动补水阀6检修时,通过旁路管7向消防水池1补水;电动补水阀6检修完成后恢复正常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316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