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漂浮物去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30674.2 | 申请日: | 2015-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8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朱珑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汩鸿(上海)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姚迎新 |
地址: | 2018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漂浮 去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漂浮物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家每户都会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至污水管道中。这些污水中存在着大量的漂浮物和悬浮颗粒,如塑料、纸张、卫生用品等,因此,污水系统的溢流可能会污染收纳水体,这说明合流制污水系统的清洁工做得不够。
根据DWAATVA-111标准,固定式拦渣板是防止污水管网溢流污染的标准设备,它已经被广泛采用,用于截留漂浮物,但漂浮物会经常被吸附在拦渣板下方至溢流口之间。原因是大雨后,水流强劲,由于溢流室内漂浮物集聚导致水位下降。所以,受纳水体的岸边常常被污染,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赃物和碎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漂浮物去除装置,其不需要电力驱动,且能够有效的去除漂浮物和悬浮颗粒,并将其送入污水处理厂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漂浮物去除装置,包括一处理室,所述处理室内设有进流区、旋流区和溢流区;在所述进流区内设有进水口,所述旋流区内设有一旋流出水口,所述溢流区内设有溢流出水口;所述进流区和旋流区两者与所述溢流区之间设有一拦渣导板,所述溢流区内设有一溢流台,所述进流区与所述旋流区之间设有一旋流板。
进一步,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进流区的上部。
进一步,所述旋流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旋流区的下部。
进一步,所述溢流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溢流区的下部。
进一步,所述拦渣导板安装在所述处理室的顶部,且所述拦渣导板的底端低于所述溢流台的顶端。
进一步,所述旋流板安装在所述处理室的顶部,且所述旋流板与所述拦渣导流板之间设有一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持续去除漂浮物,且具有部分拦蓄功能,能够抵御碎屑沉积,此外,本实用新型用水力旋流驱动,无需电力,无需人力维护,成本低廉,对漂浮物和悬浮物的去除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01-进流区、02-旋流区、03-溢流区、04-旋流板、05-拦渣导板、06-溢流台;
011-进水口、021-旋流出水口、031-溢流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一处理室,在该处理室内设有进流区01、旋流区02和溢流区03;在进流区01的上部设有一进水口011,在旋流区02的下部设有一旋流出水口021,在溢流区03的下部设有一溢流出水口031,溢流区03内还设有一溢流台06。
在进流区01和旋流区02这两者与溢流区03之间设有一拦渣导流板05,该拦渣导流板05安装在处理室的顶部,其底端低于溢流台06的顶端,在进流区01和旋流区02之间设有一旋流板04,该旋流板04安装在处理室的顶部,且旋流板04与拦渣导流板05之间设有一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带有漂浮物的污水从进水口011进入处理室内,首先进入进流区01,由于进流区01与旋流区02之间存在一个水位差,漂浮物被拦渣导流板05持续导入旋流区02内,由于水位差与旋流板04的作用,旋流区02内产生旋流,漂浮物在旋流的作用下被吸入旋流出水口021,通过管道直接到达污水处理厂。该拦渣导流板具备双重功能,既是拦渣板,同时又是漂浮物导板。
该装置在实际使用中无需维护,持续的旋流具有自洁的功能。由于能够持续去除漂浮物,因而有利于防止各种颗粒堆积堵塞引起的高水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汩鸿(上海)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汩鸿(上海)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306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