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俯卧位通气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20527772.0 申请日: 2015-07-20
公开(公告)号: CN204744760U 公开(公告)日: 2015-11-11
发明(设计)人: 黄慧敏;任尧;陶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分类号: A61G7/07 分类号: A61G7/07;A61M16/00
代理公司: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代理人: 高玲玲
地址: 210029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俯卧 通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属于医疗辅助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俯卧位通气枕。

背景技术

俯卧位通气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是指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者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卧位(proneposition)进行机械通气,以促进下垂不张部位的肺得以扩张,进而实现通气灌注比例的调节以及呼吸衰竭病人氧合情况的改善,最终确保肺功能尽快恢复以及早日脱离使用呼吸机。俯卧位通气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使用俯卧位通气的原理是提高肺泡通气功能,提高通气血流比值,改善氧合以及预防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但直到近十多年,对俯卧位时重力和肺血量分布的关系重新认识,特别是在急救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中,俯卧位通气采用受到人们重视。在2000年第五届多伦多重症监护医学研讨会上,Gattioni报告了在意大利和瑞士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研究结果,将304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仰卧位和俯卧位进行标准治疗,每天6小时共10天。结果表明,俯卧位可显著改善肺氧合,并有降低病死率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分析显示,病情最重和氧合最差的病人,获益最大。俯卧位病人的并发症如静脉插管和气管插管脱出等并不显著增加。

在病人行俯卧位通气时要注意一下几点:1、皮肤容易压迫受损,要先做好防护,必要时贴上减压敷料;2、要保持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固定通畅,防止扭曲、脱出、移位;3、注意患者气道的引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气道堵塞;4、注意手臂放置的位置,如放置不正确会导致神经麻痹。5、对于不稳定型脊柱损伤及骨盆骨折、胸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属相对禁忌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俯卧位病人的需要,提供一种可有效保持俯卧位病人气管导管以及呼吸机管道通畅,并能不压迫俯卧位病人脸部,使病人有较为舒适感受的通气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俯卧位通气枕,包括:脸部枕和胸部枕,所述脸部枕为横截面呈C型中空的圆柱体,胸部枕为竖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的三角体,胸部枕的竖直面和脸部枕的圆柱面相连接。

所述脸部枕高度为15~30cm,C形中空内径为10~15cm,外径为40~50cm。

所述脸部枕的上表面内环边缘4~8cm为坡面。

所述脸部枕上、下部采用不同材料,下部使用硬质泡沫材料,上部采用慢回弹海绵。

所述胸部枕的竖直面高度为15~30cm,水平面长度为50~70cm,水平面宽度为40~50cm。

所述胸部枕采用慢回弹海绵制成。

所述脸部枕和胸部枕外部包裹一层可更换布套。

在使用时,俯卧位病人胸部卧在胸部枕上,脸部放置在脸部枕上,病人的眼睛、鼻部、嘴部放置在脸部枕C型中空位置,气管导管以及呼吸机管道穿过脸部枕C型缺口连接病人口鼻处。

脸部枕采用上、下两层结构,既保证了脸部枕的一定的强度,同时给病人较为舒适的感受。包裹在脸部枕和胸部枕外部的可更换布套,可进行拆换清洗。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使用便捷,同时能有效保持俯卧位病人气管导管以及呼吸机管道通畅,并能不压迫俯卧位病人脸部,使病人有较为舒适感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从图1可以看出,一种俯卧位通气枕,包括:脸部枕1和胸部枕2。脸部枕为横截面呈C型中空的圆柱体,脸部枕高度H为15~30cm,C型中空内径r为10~15cm,外径R为40~50cm,C型缺口宽度以穿过呼吸机等管道为宜。脸部枕的上表面内环边缘4~8cm为坡面3。

脸部枕上、下部采用不同材料,下部使用硬质泡沫材料4,上部采用慢回弹海绵5。

胸部枕为竖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的三角体,胸部枕的竖直面高度H为15~30cm,水平面长度B为50~70cm,水平面宽度D为40~50cm。胸部枕采用慢回弹海绵制成。

胸部枕的竖直面和脸部枕的圆柱面相连接。脸部枕和胸部枕外部包裹一层可更换布套。

在使用时,俯卧位病人胸部卧在胸部枕上,脸部放置在脸部枕上,病人的眼睛、鼻部、嘴部放置在脸部枕C型中空位置,气管导管以及呼吸机管道穿过脸部枕C型缺口连接病人口鼻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和方法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和方法方案的范围内。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277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