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臭氧-活性炭组合技术处理饮用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25607.1 | 申请日: | 2015-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244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李余江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臭氧 活性炭 组合 技术 处理 饮用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活性炭联用去除饮用水中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的装置,属于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城市自来水厂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水源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偷排、漏排现象严重,水源地船体活动、捕鱼和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导致了水源水中有机质含量很大。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仅为10%-30%,因此仅通过常规处理送往用户的水质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部分地区已远不能达到现行国家水质标准。目前我国大部分水厂仍然采用氯消毒,氯消毒工艺在保障饮用水水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原水中存在天然有机物NOM时,氯消毒过程中可能会生成消毒副产物DBPs,给公众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原水进行预处理或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以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是集臭氧氧化、消毒、炭吸附和生物降解四种作用于一体,对水中各种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逐步发展成为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的主流工艺。然而臭氧活性炭运行过程中仍面临着问题,存在着不少影响水质安全性的因素,例如活性炭表面挂膜不理想,若反冲洗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导致滤料板结,从而影响处理效果;而且,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对含有难降解有机物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有限,该问题是制约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臭氧活性炭处理效果的优越性及其存在的缺陷,探寻一种新型的臭氧活性炭处理装置对于解决目前净水工艺存在的技术缺陷十分有必要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臭氧-活性炭组合技术处理饮用水装置,该装置能有效降低饮用水中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含量,为自来水厂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臭氧活性炭联用处理装置,包括源水箱、流量计、臭氧发生器、臭氧接触柱、活性炭柱,反冲洗泵。源水箱是高位水箱,其中的水是来自平流沉淀池出水,源水箱通过液体流量计控制流量从臭氧接触柱上部进入,臭氧接触柱底部连接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从底部提供臭氧,通过对冲的方式实现臭氧和水源的充分接触。臭氧和水源充分接触后进入活性炭柱,活性炭柱分为1#和2#,通过分流作用进入1#和2#活性炭柱,从而降低活性炭柱负荷;活性炭柱上部的溢流管连接炭柱底部,使得溢流的水体再次进入炭柱,从而解决了进水出现异常导致的出水溢流到装置外部而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活性炭不仅能降低浊度,吸附小颗粒杂质,同时,活性炭柱里面的颗粒活性炭表面生成的生物膜有利于降解水体中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运行结束后,空气压缩机对失效的活性炭柱进行气水反冲洗,从而维持活性炭的持续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一是整个装置进水是平流沉淀池出水,同时完全按照水厂的实际运行流程设计的装置,从而实现了实际水厂臭氧活性炭运行的模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臭氧接触柱采用进水自上而下,臭氧进气采用自下而上,考虑了水体和臭氧的密度差,同时采用对冲的方式达到更好的臭氧和水体混合效果。
二是活性炭柱采用分流作用,降低活性炭负荷,延长活性炭失效时间,同时,顶部安装的溢流管反接到活性炭柱底部,解决了进水过大导致的溢流问题,增强了整个装置系统的安全性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源水箱,2-臭氧发生器,3-进气泵,4-流量计,5-臭氧接触柱,6-1#颗粒活性炭柱,7-2#颗粒活性炭柱,8-反冲洗装置,9-溢流管,10-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
源水箱1中所装水是通过提升泵将平流沉淀池出水打入高位水箱形成的,高位水箱不断提供水源,经过流量计4从臭氧接触柱5上部灌入,同时臭氧发生器2生成的臭氧通过进气泵3从底部打入臭氧接触柱5中,在臭氧接触柱5中臭氧将大分子有机物、长链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氧化。臭氧接触柱5出水分流后进入1#颗粒活性炭柱6和2#颗粒活性炭柱7,当出现进水水量过大时溢流出来的水通过溢流管9重新进入炭柱底部,防止溢流水对周边电气装置产生的短路危害。在炭柱中颗粒活性炭吸附经过臭氧氧化的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同时活性炭柱表面挂膜后对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起到降解作用。活性炭柱在运行失效后,通过气水反冲洗装置8对颗粒活性炭进行冲洗,增加活性炭吸附降解效率。经过活性炭吸附降解的水体经过出水管10排出装置。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256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