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量化汽车板体及具有该轻量化汽车板体的轿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17655.6 | 申请日: | 2015-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372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坚;刘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9/00 | 分类号: | B62D29/00;B62D25/08;B62D25/20;B60R19/0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旦华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量化 汽车 具有 轿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轻量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轻量化汽车板体及具有该轻量化汽车板体的轿车。
背景技术
汽车轻量化就是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车重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能源消耗,起到环保的作用。
如现有技术中记载的一种轻量化汽车钢板,所述轻量化汽车钢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孔,能有效减轻汽车重量,重量可下降30%以上,并可根据需要在车外表面钢板的孔内用塑料或橡胶填充物填充。
上述专利文献通过在钢板上开孔,虽然能够减轻汽车重量,但是由于钢板本身较重,因此,对实现汽车的轻量化还是比较有限,另外,孔内设置塑料或橡胶填充物,虽然能够有效起到隔热、降噪、隔音的效果,但是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容易熔化,甚至燃烧。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的轻量化汽车板体对实现汽车的轻量化比较有限,且在高温下人,填充物容易熔化,甚至燃烧的问题,提供一种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降低汽车重量的轻量化汽车板体及具有该轻量化汽车板体的轿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轻量化汽车板体,包括板体,板体上成型有若干孔,所述孔内设有填充物,所述板体为由轻质材料制成的轻质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汽车板体中,所述轻质板为铝合金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汽车板体中,所述孔在所述板体上所占的面积为所述板体面积的30%-40%。
在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汽车板体中,所述孔的直径为8-12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汽车板体中,所述板体的厚度为2-6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汽车板体中,所述填充物为阻燃泡沫。
在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汽车板体中,所述阻燃泡沫通过手工或吹塑方式预埋在所述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汽车板体中,所述孔为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汽车板体中,所述孔在所述板体上均匀分布。
一种轿车,所述轿车的前围板和/或后围板和/或防撞梁和/或车身地板由所述的轻量化汽车板体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在轻质材料如铝合金制成的板体上成型有孔,并在孔内设置填充物,这样在满足汽车刚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钢板,能够进一步减轻板体的重量。
2、孔在板体上所占的面积为板体面积的30%-40%。孔在板体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取为30%-40%,相对于百分比取大于40%,或小于30%,能够在尽可能减轻板体重量的同时,还保证了板体较高的刚强度和安全性能。
3、孔的直径为8-12毫米,板体的厚度为2-6毫米。孔的直径值在8-12毫米内取值,板体的厚度值在2-6毫米内取值,相对于孔的直径值,板体的厚度值处于该两个取值范围外的板体来说,在满足汽车的刚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能够较大程度地减轻板体的重量,同时也节约成本。
4、板体的孔内设置填充物,相对于仅设置孔而不填充的板体来说,能够增加板体的刚性,填充物优选为阻燃泡沫,不仅能够起到隔热、降噪、隔音的效果,而且还能阻止汽车自燃。
5、轿车的前围板、后围板、防撞梁、车身地板由的轻量化汽车板体构成。这样生产出来的轿车不仅能够满足轿车较高的承载强度和安全性能,而且能够较大程度上地减轻轿车的重量,实现轿车的轻质化。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汽车板体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铝合金板、2-阻燃泡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使用以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轻量化汽车板体,包括板体,板体上成型有若干孔,孔内设有填充物,板体为由轻质材料制成的轻质板。板体由轻质材料制成,在满足汽车所需刚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钢板,能够进一步减轻板体的重量。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轻质板为铝合金板,铝合金板不仅能满足汽车所需的刚强度,而且质量轻,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176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