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弹性缓冲拉力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10006.3 | 申请日: | 2015-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89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大兴;陈玉龙;金梁斌;张亮;傅前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燕燕;仇蕾安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性 缓冲 拉力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拉力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弹性缓冲拉力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拉力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理结构:手持式拉力检测、采用液压缸施加拉力、采用汽缸施加拉力以及直接采用螺纹传动施加拉力。
其中,手持式拉力检测装置直接手动施加拉力,所加拉力大小有限,且系统不稳定,安全性较差。采用液压缸或汽缸的结构虽然施加拉力范围广,但系统结构复杂,体积大,成本较高。而采用螺纹传动的结构在低速转动时易产生爬行现象,且其结构刚性过强,难以对拉力进行精确控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弹性缓冲拉力检测装置,其施加拉力范围广,系统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成本较低,且能对拉力进行较为精确的控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包括:拉力传感器、实验品,第一碟形弹簧,第一爪头,第一连接头,隔板,第二碟形弹簧,第二爪头,第二连接头。
第一爪头为圆柱形结构,一端有锯齿状凸沿;第二爪头为一端开口、侧面为栅齿状的圆柱体空腔,该圆柱体空腔的底部有凸沿,栅齿数量与第一爪头凸沿处锯齿数量一致;第一碟形弹簧和第二碟形弹簧尺寸一致;隔板为一个中心有孔的圆片,圆片直径大于碟形弹簧的外沿圆周的直径
连接关系如下:第一碟形弹簧和第二碟形弹簧外沿相对对接,且二者对接处垫有隔板;将对接后的第一碟形弹簧和第二碟形弹簧一侧的内孔从第二爪头的栅齿处套接至第二爪头的凸沿处,然后将第一爪头的锯齿状凸沿卡入所述栅齿的间隙中;将第一爪头从中心处与第二连接头的前端相连接,第二爪头的栅齿与第一连接头前端相连接,第一连接头后端连接拉力传感器,第二连接头后端连接到实验品,对拉力传感器施加拉力,并观察拉力传感器示数,待示数达到预定值范围内并稳定后,停止施加拉力。
进一步地,本装置还包括第一缓冲垫,第二缓冲垫,二者分别安装于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的前端。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螺旋传动施加拉力,螺杆在低速转动时易产生爬行现象,且其结构刚性过强难以精确控制拉力,因此在拉力传感器与被试件之间设计了弹性缓冲结构,利用碟形弹簧的特性,可在较小的行程范围内产生较大的拉力,使缓冲结构尺寸大为缩小,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施加拉力范围广,系统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成本较低,且能对拉力进行较为精确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弹性缓冲拉力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爪头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爪头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碟形弹簧结构图,包括(a)侧视图和(b)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弹性缓冲拉力检测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拉力传感器1、实验品,第一碟形弹簧2,第一爪头3,第一连接头4,隔板5,第二碟形弹簧6,第二爪头7,第二连接头8。
第一爪头3如图2所示,为圆柱形结构,一端有锯齿状凸沿。
第二爪头7如图3所示,为一端开口、侧面为栅齿状的圆柱体空腔,该圆柱体空腔的底部有凸沿,栅齿数量与第一爪头3凸沿处锯齿数量一致。
第一碟形弹簧2和第二碟形弹簧6尺寸一致。
隔板5为一个中心有孔的圆片,圆片直径大于碟形弹簧的外沿圆周的直径。
连接关系如下:第一碟形弹簧2和第二碟形弹簧6外沿相对对接,且二者对接处垫有隔板5;将对接后的第一碟形弹簧2和第二碟形弹簧6一侧的内孔从第二爪头7的栅齿处套接至第二爪头7的凸沿处,然后将第一爪头3的锯齿状凸沿卡入栅齿的间隙中;将第一爪头3从中心处与第二连接头8的前端相连接,第二爪头7的栅齿与第一连接头4前端相连接,第一连接头4后端连接拉力传感器1,第二连接头8后端连接到实验品,对拉力传感器施加拉力,并观察拉力传感器示数,待示数达到预定值范围内并稳定后,停止施加拉力。
为了进一步缓冲,本装置还包括第一缓冲垫10,第二缓冲垫9,二者分别安装于第一连接头4与第二连接头8的前端。
综上,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100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分子保温材料高温静水压试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整理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