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气管路排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07250.4 | 申请日: | 2015-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864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 发明(设计)人: | 陆克文;冯华堂;鲁嘉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7D3/14 | 分类号: | F17D3/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李彦 |
| 地址: | 20199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煤气 管路 排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脱水的管道系统领域,具体为一种煤气管路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企业中,煤气经常含有较多的蒸汽和雾化水,由于煤气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部分水分从煤气中游离出来,成为液态水,存积在管道中。冷凝水占用管道容积、增加管道荷载,加速管道腐蚀,需及时排出。目前绝大部分排水装置采用水封式排水器,当煤气压力的波动超过水封极限压力或水封内水面高度不够时,管道内的煤气就会从水封中泄漏出来,同时存在需不断人工加水,操作维护工作量大等不足,尤其不适用于压力高,波动范围大、波动频繁的煤气管路系统排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安全可靠、适应性强的排水设备,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煤气管路排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发明目的:
一种煤气管路排水装置,包括煤气管道和集水坑,其特征是:还包括进水口控制阀、压力罐、压力罐出口阀门组、驰放罐和驰放罐出口控制阀,
集水坑设于地下;
压力罐和驰放罐这两者都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煤气管道通过串联了进水口控制阀的水管连接压力罐的进水口,压力罐的排水口通过串联了压力罐出口阀门组的水管连接驰放罐的进水口,压力罐出口阀门组包括依次串联的调节阀和紧急切断阀,驰放罐的排水口通过串联了驰放罐出口控制阀的水管连接集水坑。
所述的煤气管路排水装置,其特征是:压力罐和驰放罐这两者分别设有压力罐液位计和驰放罐液位计,进水口控制阀、调节阀、紧急切断阀和驰放罐出口控制阀都选用电磁阀,压力罐液位计通过信号线分别连接进水口控制阀、调节阀和紧急切断阀,驰放罐液位计通过信号线连接驰放罐出口控制阀,压力罐液位计和进水口控制阀之间、压力罐液位计和调节阀之间、压力罐液位计和紧急切断阀之间、驰放罐液位计和驰放罐出口控制阀之间都建立电气连锁。建立电气连锁可确保不会因煤气管道内煤气压力的波动而致使本实用新型脱封。
所述的煤气管路排水装置,其特征是:压力罐和驰放罐这两者都设有安全放散口,压力罐和驰放罐这两者的安全放散口分别连接压力罐放散管和驰放罐放散管以和外界大气贯通,压力罐放散管和驰放罐放散管处于常开状态。
所述的煤气管路排水装置,其特征是:驰放罐内排水口前设有隔气挡板。通过隔气挡板的阻挡减少随同冷凝水一同逸出的煤气进入集水坑。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当压力罐内液面处于设定范围内时,压力罐出口阀门组中的调节阀关闭,进水口控制阀开启,压力罐接收并储存从煤气管道内析出的冷凝水;当压力罐内液面超出设定范围时,进水口控制阀关闭,压力罐出口阀门组中的调节阀开启,压力罐内储存的冷凝水流入驰放罐。当驰放罐内液面处于设定范围时,驰放罐出口控制阀关闭,驰放罐接收并储存从压力罐输入的冷凝水;当驰放罐内液面超出设定范围时,驰放罐出口控制阀开启,驰放罐内储存的冷凝水排入集水坑。
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罐进水口前的进水口控制阀和出水口前的压力罐出口阀门组控制,确保不会因煤气管道内煤气压力的波动而致使排水装置脱封,常压的驰放罐能够使从煤气管道逸出的压力较高的煤气自动析出,避免高压煤气直接进入集水坑造成煤气外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安全稳定,可实施性强,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煤气压力高、压力波动范围大、波动频繁的煤气管道排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煤气管路排水装置,包括煤气管道1、集水坑2、进水口控制阀11、压力罐3、压力罐出口阀门组31、压力罐放散管32、压力罐液位计33、驰放罐4、驰放罐出口控制阀41,驰放罐放散管42、驰放罐液位计43和隔气挡板44,如图1所示,具体结构是:
集水坑2设于地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072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