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持式单双粒农作物试验种子播种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98281.8 | 申请日: | 2015-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99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赵凤梧;李会敏;乔文臣;赵明辉;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强;李丁;马洪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洪彬;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C7/04 | 分类号: | A01C7/04;A01C7/2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元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15 | 代理人: | 刘闻铎 |
地址: | 053000 河北省衡水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 式单双粒 农作物 试验 种子 播种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单双粒农作物试验种子播种机。
背景技术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低位,为增大玉米的产量,玉米种子的育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玉米种子实验田中进行优良玉米种子的培育,首先,需要对作物种子进行筛选,选择遗传性状好的种子进行播种试验,这些作为实验用的种子往往数量很少,然后,将这些种子进行播种,在播种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验计划精确的进行播种,避免产生变量不唯一而造成实验结果没有参考意义。现有的在试验田中使用的手持式播种机在播种时不能保证精确播种,往往会出现种坑内有多粒种子或者没有种子,无法满足育种试验的播种要求,不仅造成实验种子的浪费,也造成实验结果的无意义,种子从生长到成熟需要的时间往往在半年以上,这样就造成试验时间的大量丢失;而采用人工将试验种子进行手工播种,虽然可以保证较好的播种精度,但在大量实验田需要进行实验播种时就显得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所以急需一种适于在试验田中对种子进行高效省力的精确播种的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试验种子在试验田中进行高效的精确播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手持式单双粒农作物试验种子播种机,主要应用于实现试验玉米种子的较高效率精播操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手持式单双粒农作物试验种子播种机,包括安装有播种器和播种脚的机架及操纵机构,播种脚通过播种管连接于播种器下端,操纵机构包括机架上的手柄及与其铰接的联动杆,播种脚为底端设置有楔角的圆管,圆管中有挡板,播种器和播种脚均与联动杆连接,联动杆通过手柄提拉实现播种器的播种和播种脚的开闭,关键点是,所述的播种器包括由分隔板隔开的存种仓和落种仓,存种仓设置有提升机构,提升机构包括竖直紧贴分隔板设置的取种顶杆及其下方横向的提升杠杆,提升杠杆两端分别与机架和联动杆铰接,存种仓底部设置有滑孔与取种顶杆滑动配合,分隔板端面设置有与取种顶杆相对应的通孔,落种仓底部输出端与播种管固定连接,取种顶杆还设置有复位机构。
所述的取种顶杆顶部设置有向分隔板倾斜的凹槽,凹槽面向分隔板一侧为斜开口。
所述的存种仓底部的滑孔为两个并分别设置有取种顶杆,所述的分隔板设置有两个通孔分别与两个取种顶杆相对应。
所述的分隔板位于落种仓一侧铰接有可以遮挡一个通孔的拨片。
所述的取种顶杆的复位机构为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取种顶杆及机架连接。
所述的机架上设置有定位机构,包括竖直铰接在机架上的支腿及横向铰接在支架上的定位尺,定位尺上设置有横向的滑槽,支腿下端与滑槽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持式单双粒农作物试验种子播种机采用相隔设置的存种仓和落种仓,由手柄提拉联动杆牵引提升杠杆,从而驱动设置在存种仓中的取种顶杆将种子顶起进入落种仓,取种顶杆顶部的带有斜开口的凹槽能够保证每次提升有且仅有一个玉米种子被取出,分隔板上设置的拨片可以控制分隔板上的通孔的使用数量,从而调节每次进入落种仓的种子数量,实现单双粒播种的精准控制;设置在机架上的定位机构能够保证在播种时种子间距的一致性,省去了测量种植距离的时间,最大限度保证了所有种子的种植环境的一致性,保证较高的试验质量,而且定位机构中的支腿可以沿滑槽移动从而改变种植株距,使得播种机有很强的适用性;设置在播种脚的挡板可以防止在播种时泥土灌入播种管发生堵塞的情况,保证了播种的连续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播种器与操纵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机架,2、播种脚,3、手柄,4、联动杆,5、播种管,6、存种仓,7、落种仓,8、分隔板,9、提升杠杆,10、取种顶杆,11、滑孔,12、通孔,13、拨片,14、复位弹簧,15、支腿,16、定位尺,17、滑槽,18、挡板,19、把手,2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洪彬;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未经马洪彬;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982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