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转防脱插座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94570.0 | 申请日: | 2015-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5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粟有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粟有忠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H01R13/627;H01R13/7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37165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插座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器必备的连接设备,属于插排行业。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在不断的增加,在插座需求量提高的同时也 伴随着安全隐患的增加,目前,市面上的插座(插排),普片为直插单路式控制,有些甚至没 有控制,随着移动插排的使用时间,距离、及扒插频率的增加,很难做到插排与插头的紧密 连接,使用不小心时,脱落现象时有发生;而单路控制在移动插排中无法确定对火线的肯定 控制,所有人们在使用时,不仅面临频繁的断电尴尬,及对设备电器的担忧,同时也时时面 临触电的危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防脱插座模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旋转防脱插座模块,由 动、静组件和挡板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静组件上部内圆外侧有凹槽,凹槽内有防水圈,四 面边缘有与外件连接孔;中部有三处T型孔,各个孔内有弹力导电压片,压片的孔内端有导 电触点,另一端分别作本体外固定,其固定处分别有火线,零线、地线的接线端子;所述动组 件有与静组件上部内圆对称的上凸圆柱,及与挡板组件对称的下凸圆柱,该上凸圆柱内有 独立的火线,零线、地线插孔,至少有一个插孔内有止退杆,各孔分别向外卡槽引出弯折带 导电触点的电极,其电极导电触点还分别与静组件中部的火线,零线、地线的导电触点形成 对称。
本实用新型旋转防脱插排模块的工作原理是:在插头未插入插座时,或在插头插 入插座未用电时,模块内的复位弹簧使三组导电触点处于常开定位状态,插孔内电极与市 电隔离,无电输出,当插头插入插座用电时,稍微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旋转角度使 模块中内外导电触点由常开转为闭合,并实行定位,插孔内的止退杆在旋转的同时也对插 头的电极实行三点式钳位,防止插头脱离插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不仅使人们在用电时养成一个良好的开关习惯,而且 本实用新型旋转防脱插座模块还自带三路与市电彻底隔离,切换的触点开关,加之独立的 插孔结构防水处理,和内外防水圈的结合,及巧妙的止退,钳位、定位结构,哪怕是N个模块 组成的插排,在插排有电而未用时都能起到防触摸,防水、防短路的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旋转防脱插座模块的外组件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旋转防脱插座模块的内组件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旋转防脱插座模块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旋转防脱插座模块的内组件底部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旋转防脱插座模块的止退杆的连接机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旋转防脱插座模块的插孔外侧口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旋转防脱插座模块的插孔外侧口边盖背面结构图。
图标说明:1是模块本体,2是火线接线端子、3是地线接线端子、4是零线接线端子、 5是内组件上凸圆、6是防水圈、7是外组件内圆、8是插孔、9是定位孔、10是复位孔、11是外件 连接孔、12角度限位器、13是导电触点、14是内组件下凸圆柱体、15是弹簧、16是内壁弹片、 17是滑行轨道、18是球状半圆、19是插头电极、20是止退杆、21是弯折插孔电极、22是连接固 定螺丝、23是T型孔、24是弹力导电压片、25弧形轨道、26是挡板空心圆柱、27是钢珠,28是凹 槽、29是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作进一步详述:一种旋转防脱插座模块,由 动、静组件和挡板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静组件上部内圆(7)外侧有凹槽,凹槽内有防水圈 (6),四面边缘有与外件连接孔(11);中部有三处T型孔(23),各个孔内有弹力导电压片 (24),压片(24)的孔内端有导电触点(13),另一端分别作本体(1)外固定,其固定处分别有 火线(2),零线(4)、地线(3)的接线端子;所述动组件有与静组件上部内圆(7)对称的上凸圆 柱(5),及与挡板组件对称的下凸圆柱(14),该上凸圆柱内有独立的火线(2),零线(4)、地线 (3)插孔(8),至少有一个插孔(8)内有止退杆(20),各孔分别向外卡槽(29)引出弯折带导电 触点的电极(21),其电极导电触点(13)还分别与静组件中部的火线(2),零线(4)、地线(3) 的导电触点(13)形成对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粟有忠,未经粟有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945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稳定器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FFC连接器